异<形>
(会意。“異”,甲骨文字形,象个有手、脚、头的人形。从廾从畀。畀,予也。本义:奇特;奇异;奇怪)
同本义;;
异,怪也。--《玉篇》
异,奇也。--《广韵》
何以异哉。--《列子·杨朱》
异乎交益之士。--左思《魏都赋》
妇人异甚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产异蛇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觉无异能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父异焉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又如:异疾(奇怪的病症);异形(怪异或奇特的形状)
不同
礼者为异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。注:“谓别贵贱也。”
事为异别。--《礼记·王制》
执心各异。--汉·刘向《列女传》
得无异乎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或异二者。
何异以孤羊投群狼?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异俗(风俗异于汉族的少数民族);异姓陌路(既不同姓也不认识);异手(指不同之人);异世(不同时代);异目(另眼)
异<代>
其他,别的
贾不敢为异事。--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
无它异也。(意思是,没有别的意外的事)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又如:异域茅草(蛮荒之地的乡野村夫);异土(他乡;别处)
异<动>
护翼
古天异临子。--《盂鼎》
区别;分开;
异是非,明好恶,检奸邪,消佚乱。--《新语》
又如:异分(区别);异居(分居)
觉得奇怪;诧异;
渔人甚异之。--晋·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特别优待;特别重视;。如:异擢(破格提拔);异待(特别礼遇);异恩(特殊恩遇);异遇(特别优待);异谋(特别的计谋)
通“翼”。恭敬
极明与与,有畏劝汝,何异非汝,何畏非世。--《逸周书》
通“翼”。辅助
令行禁止王始也…出三日无适异;出四日无适与。--《逸周书》
异<名>
指以往,以前;;。如:异时(往时;从前);异代(前代;前世)
指以后,将来;;。如:异日(来日;以后);异时(以后;他时);异世(后代;后世);异代(后代;后世)
怪异不祥之事;灾异
己巳,日有食之。何以书?记异也。--《公羊传》
指特殊本领、才能;
觉无异能者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举天下所贡蝴蝶…一切异状遍试之,无出其右者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色〈名〉
(会意。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,仰承其脸色。本义:脸色)
同本义;;x
色,颜气也。--《说文》
五气五色。--《周礼·疾医》
其色必寿。--《素问·三部九侯论》
形体色理以目异。--《荀子·正名》
载色载笑。--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
又
太后之色少解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,乃谢客就车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我言若,王色不许我。--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
故以声声怖之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面色(脸上的气色);色喜(脸上显出欢喜之色);色笑(开颜欢笑);色沮(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);色变振恐(恐惧得脸上变色);色庄(容貌庄重严肃);色智(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);喜形于色
颜色
五色令人目盲。--《老子》
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未花时采,则根色鲜泽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色衣(色服。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);色丝(彩色绸缎);色彩(彩色绸缎);古色古香
姿色,容颜(多就女子而言);美色;';
寡人有疾,寡人好色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又如:绝色佳人;声色;色阵(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);国色(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)
色欲,好色;。如:色荒(过度沉迷于女色);色胆包天(好色之人,胆大妄为,不顾一切);色授(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。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);色长(妓院的男老板;教坊司乐工的头目);色中饿鬼(比喻极其贪色的人)
佛家语。指一切物质的存在
空色皆寂灭。--陈子昂《感遇》
又如:色身(佛家语。色,指有形、色、相的一切物,即所谓物质。肉身,即有形血肉之身;自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)、五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等色法而成,故称色身);色即是空(佛家语。指世家一切色法(物质)的本性(内在真实性)都是空无所有)
外表x;。如:色仁行违(表面上主张仁德,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);色样(式样;模样)
种类。如:清一色;色色俱全;各色人等;色别(按种类分别);色额(种类、数量);色类(种类;类别)
履历,古称“脚色”,省称“色”
吏部预选者甚多,卢恺即不授官,皆注色而遣。--《北史》
物质(多指金银)的成分,.
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。--《儒林外史》
兆气,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
君占体,大夫占色。--《周礼》
风景;景观;
两峰秀色,俱可手揽。--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入其城则四顾萧条,寒水自碧,暮色渐起。--宋·姜夔《扬州慢》
又如:满园春色;湖光山色
质量。如:足色;成色;增色;减色;音色
天色
夜色语声绝。--杜甫《石壕史》
又如:月色
色<动>
生气;变脸
谚所谓室于怒,市于色者,楚之谓矣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
又如:色作(作色,改变脸色);色勃(骤然变色。发怒的样子);色动(脸色改变)
惊惧
诸大夫见之,皆色然而骇。--《公羊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