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〈动〉
(形声。从攴,方声。本义:驱逐,流放)
同本义
放,逐也。--《说文》
见伯夷之放迹。--《楚辞·悲回风》
卿大夫外淫者放。--刘向《列女传》
放驩兜于崇山。--《虞书》
放弑其君则残之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放其大夫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
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虽放流,眷顾楚国,系心怀王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
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?
又如:流放(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去);放伐(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君);放徒(放野。放逐于野);放远(远逐);放废(放逐罢黜);放迁(放逐)
舍弃;废置
放,弃也。--《小尔雅》
惟威惟虐,大放王命。--《书·康诰》
又如:放丢(扔,丢放);放绝(废弃);放蔑(废弃蔑视)
解除约束;释放;
昔毛宝放龟而得渡。--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
休放往来人闲走。--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又如:把俘虏放回去;放赦(宽赦;赦免);放脱(放走);放免(放赦。释放,赦免);放遣(释放;遣散);放释(释放)
免去;免除x
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,则放官收。--《韩非子·八经》
又如:放良(官府或主人放免奴婢脱籍,使之成平民);放官(免职);放退(免职,退职);放税(免税)
放纵,恣纵;
无使放悖。--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
益增其放。--《绝交书》。注:“放荡。”
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己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又如:放弛(放纵);放玩(纵情游玩);放傲(放纵自傲);放醉(纵情醉酒);放横(恣意蛮横);放浊(放纵邪行);放怀(纵意,放纵情怀)
做;干。如:放歹(干坏事,作恶);放短(做手脚);放线(做眼线;当坐探)
发放;
月钱放过了不曾?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放赏(发放赏钱);放高利贷;放官吏债(宋代富家将银钱放与候补京官使用,待京官得到实缺时,可得加倍利息)
搁置;放下;;
放,置也。--《广雅》
无放饭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隐居放言。--《论语》。包注:“置也。”
沉吟放拨插弦中,整顿衣裳起敛容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又如:放着(放置,搁置);放桌子(摆餐具);放顿(安放);放仗(放下兵器)
委任;外放(旧指京官调任外地)
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放缺(委任官职;做官)
从家畜圈栏或禁闭中释放出来
放牛于桃林之野。--《伪武成》
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且放白鹿山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--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又如:放牛;放羊拾柴(指老人娶妻,有意不加管束,冀能怀孕,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)
要求对方采取某种态度。如:放尊重些;放明白些
放映,放送。如:放电影;放幻灯片
扩展,加大;x。如:腰身放肥一点;裤腿再放一寸
使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或状态,不加处理。如:鲜肉不能放太久;这个问题得放几天再说
搁进去,加进去;。如:先给锅里放点水;汤里放点盐
为达到某种状态迅速控制速度、态度等',,.。如:汽车的速度放慢了;做事放谨慎点;放低声音
开放;。如:花开花放;心花怒放;百花齐放
舒展。如:放眉;放体
通“方”。并船
不放舟,不避风,则不可涉也。--《荀子·子道》
又如:落日放船好,轻风生浪迟
发射;放射;发出;
由屋顶放光入室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又如:有的放矢;放电;放光
点燃如:放爆竹;放焰火
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学习或工作如:放寒假;放学
通“妨”。阻碍;
不利作土工之事,放农焉。--《管子·度地》
通“仿”
模拟;
宾之礼事,放上而动,咨也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有放而不致也。--《礼记·礼器》
心难而行易,好友同志,仕不择地。浊操伤行,世何效放?--《论衡·自纪》
又如:放物(模拟事物);放效(模拟仿效)
相似;
有人治道若相放,可不可,然不然。--《庄子·天地》
放〈副〉
通“方”。正当;
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。--《管子·小问》
章<量>
(会意。从音十。音指音乐,“十”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,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。本义:音乐的一曲)
同本义。今称“乐章”
章,乐竟为一章。--《说文》
读乐章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疏:“谓乐书之篇章。”
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--苏轼《前赤壁赋》
王乃为歌诗四章,令乐人歌之。--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
又如:章夏(古代乐章名。“九夏”之一)
棵;根
山居千章之材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章<名>
在绘画或刺绣上,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“章”;
青与赤谓之文,赤与白谓之章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》注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又如:章采(花纹和色彩);章服(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);章绂(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);章黼(鲜明的黑白花纹);章绣(华丽的刺绣品)
红白相间的丝织品
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--《古诗十九首》
文章。诗歌的段落。亦指文章的段或篇;;
积句而成章,积章而成篇。--《文心雕龙》
言出为论,下笔成章。--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
《缁衣》章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章什(指诗歌的篇章);章指(于每篇文章之末,总括其大义,或用韵语写成,称为章指);章句(文章的段落称章;词意完整,可以成言的称句);章回小说(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);章句小儒(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)
法规;规章;
王风哀以思,周道荡无章。--南朝宋·谢瞻《张子房》
又如:章条(章程;规则);章度(程式);章宪(国家的规章法令)
法律条目
与父老约法三章耳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又如:约法三章;简章;党章
印章
又用篆章一。--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家藏伪章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公章;图章;私章;章印(指官印);章组(官印以及佩带);章绶(官印和系印的丝带)
标记;徽章;
分为五选,异其旗章,勿使冒乱。--汉·刘向《说苑》
又如:章表(标记;象征)
指旌旗
变非声章,弗能移也。--韦昭注:“章,旌旗也。”
又如:章旗(绣有徽号的旗帜)
奏章,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
章以谢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陈情,议以执异。--《文心雕龙》
温《缁衣》一章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章奏(汉制,群臣上书有章、奏、表、驕议之别,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);章疏(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);章满公车(形容奏章之多)
大木材
东园主章。--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
姓
章<形>
通“彰”。彰明,明显,显著
平章百姓。--《书·尧典》
赏罚无章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。疏:“章,明也。”
而尧舜之所以章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
钟之与磬也,近之则钟音充,远之则磬音章。--《淮南子》
又如:章灼(明白显著。光辉照耀);章章(显明的样子。同“彰彰”);章然(明显的样子)
条理化
其为言也,杂乱而无章。--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
章<动>
显示;表明
且夫兄弟之怨,不徵於他,利乃外矣。章怨外利,不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中》。韦昭注:“章,明也。”
又如:章著(显露;分明);章理(显明的道理);章视(明示;诏告)
通“彰”。彰明,表彰
章之以论,禁之以刑。--《荀子》
又如:章明(显扬);章闻(传闻;著闻)
上奏章告发
被诏书为将作大匠,为受罚者所章,拜议郎。--汉·蔡邕《太尉乔公碑》
又如:章表(奏表);章书(奏章);章左(指奏章终了空白处);章报(具奏章上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