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<动>
(会意。金文字形,右边是“贝”(财货)加“手”,左边是“彳”,表示行有所得。手里拿着财货,自然是有所得。本义:得到,获得)
同本义(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);;
得,行有所得也。--《说文》
三人行必得我师焉。--《论语》。释文:“本或作必有。”
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佳婿难得。--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
卖炭得钱何所营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工之侨得良桐焉。--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千里马篇》
又如:得人心;各得其所;得肆(得志,肆意);得闲儿(有空闲时间;得空);得胜回头(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,叫得胜回头);得职(获得官职);得情报;得钱;得奖
找到;;
知得而不知丧。--《易·文言》
虑而后后能得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。注:“谓得事之宜也。”
至德不得。--《庄子·秋水》
既而得其尸于井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得知;
故无术者得于不用。--《韩非子》
礼得其报则乐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。注:“谓晓其义。”
武王得之矣。--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。注:“犹知也。”
捕获
然得而腊之以为饵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亦指被捕获;被逮捕。又如:得俊(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)
成功;完成
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。明日就得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得算(计谋成功);得策(谋略得当)
适,合;;
傲啸东轩下,聊复得此生。--陶渊明《饮酒》
具备;
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同“德”,恩惠,感恩;
所识穷乏者得我欤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地广而不得者国危,兵强而凌敌者身亡。--《盐铁论·击之》
助动词。能,能够
孔子下,欲与之言,趋而避之,不得与之言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--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进退不得,为之奈何?--《吴子·应变》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得意,满足;
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--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
常使两情皆得,彼此俱畅。--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
又如:洋洋得意
看到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得<名>
收获,心得
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开郑有得,便欣然忘食。--《南史·陶潜传》
德,道德,有德之人
尚得推贤不失序。--《荀子》
得<副>
必须,应该
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得<形>
合适;正确;
于彼计则得。--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
历古今之得失。--《汉书》
得<叹>
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。如:得,就这么办;得了,别说了;得也么(算了吧;又作答应之词)
用在口语中,瞧。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,!。如:得,又搞错了;得,全完了
得<动>
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,一定。如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
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;
犹得备晨炊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又如:有错误就得批评;做得好就得表扬
表示推测的必然。如:要不快走,我们就得迟到了
还<动>
(形声。从辵(表示与行走有关),瞏声。本义:返回)
同本义;;
还,復也。--《说文》
还,返也。--《尔雅·释言》
还而不入。--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
吾其还也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
势还不远,可先为起第。--《资治通鉴》
既罢,还内。
还部白府君。(回到府里报告太守。府君,太守。)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送儿还故乡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便要还家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复还终业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自南海还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还首(自动回来请罪);还云(飘回的云朵;指回信);还函(回信);还转(回转,返回);还复(返回)
回头;回顾;
羽还叱之。--《汉书·项籍传》
视无还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又如:还顾(回顾;回头看);还睇(回头看);还视(回头看)
通“环”。环绕
左还授师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还辟再拜稽首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。注:“还,转也。”
引车右还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道还公宫。--《左传·哀公三年》
诸侯之师,还郑而来。--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
还庐树桑,菜茹有畦。--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
三人还射。--《史记·李将军传》
还柱而走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方还柱走。
以地还之也。--《公羊传·庄公十年》
水潦所还,埒丘。--《尔雅·释丘》
又如:还绕(环绕);还会(交互缠绕的样子);还旋(环绕)
恢复;还原;
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。--《明史·太祖本纪》
又如:还惺(歇息一会而恢复精力);还质(恢复丽质);还睦(恢复和睦);还童(恢复青春);还级(恢复到原等级)
来,到来;
舜禹还至,王业还起。--《荀子·王霸》
又如:春还(春天到来;春天来了);时还(时来运转)
交还;归还;
当奉还土地民人。--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还矢先王。--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
率夺还之。--《明史》
又如:还璧(归还玉璧;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);还珠(物归原地与原主);还归(归还)
偿还;交付.;
割慈忍爱还租庸。--杜甫《岁晏行》
又如:还付(归还交付);还偿(偿还);还款(归还所欠的债款或偿付所欠的贷款);还直(偿还价值)
回报;回击;。如:还报(还手,报复;报应;报答);还兵(用兵器还击);还骂(挨骂者回骂对方)
后退;
主人答拜还。--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
又如:还走(返身后退而走);还流(回流;回旋或倒流之水)
罢歇;止息;。如:雨还(雨止);流弊不还(流弊不止息)
包;保证。如:还你名实兼收(包你名利双收);还有雨下(保证有雨下)
通“营”
经营;谋画;;;
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,外则诸侯连朋合舆。--《管子·山至数》
又如:还秩(谋求私利);还私(谋私)
惑乱
国多私,比周还主党与施。--《荀子·成相》
周环中规,折还中矩。--《礼记·玉藻》
又如:还主(惑乱君主)
还<副>
仍然;重复;;
子孙日以长,世世还复然。--柳宗元《田家》
反而;;
譬画虎不成,还为狗者也。--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裴松之注引《典略》
通“旋”。迅速;
法立而还废之,令出而后反之。--《管子·任法》
食骏马之肉,而不还饮酒,余恐其伤女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
鬼魅不能自还兮,半长途而下颠。--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
还<副>
--表示某些语气,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。“还”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、扬、抑三类
表示平的语气,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
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,跟“仍旧、依然”相当;
白头还戍边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取酒还独倾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一樽还酹江月。--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又如:还在原位;我的脚还痛
跟“虽然、尽管”等连用,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。如:虽然已经宣布散会,人们还在继续争论(表示行为重复,有“重新、再”的意思。如:京剧团明天还演一场)
表示扬的语气,把事情往大里、高里、重里说
更加。如:二勇比他哥哥大勇还壮
表示项目、数量增加,范围扩大。如:除了他们三个以外,小组里还有我
不但(不仅,不光)…还…。如:小伙子不仅会开拖拉机,还会修理电器
表示抑的语气,把事情往小里、低里、轻里说
表示勉强过得去。如:这根绳子还较结实;还算不错,电话最后打通了
表示数量小,时间不到,等等。如:人还太少,编不成队
还…就…。如:还不过五点钟,他就已经起床了
还+没(不到)…就…。如:我还没说话,他就说“知道了”
尚且。如:小车还通不过,更别提大车了
表示感情为主,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,但那是次要的
表示超出预料,有赞叹的语气。如:下这么大雨,没想到你还真准时到了
表示应该怎样而不怎样,名不副实,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。如:亏你还是大哥哥呢,也不让着点妹妹!
用于反问。如:都十二点了,你还说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