倍<动>
(形声。从人,(轴??))声。本义:通“背”。反;背向)
同本义
倍,反也。--《说文》
倍正南方。--《周髀算经下》
兵法右倍山陵,前左水泽。--《史记·淮阴侯传》
背弃;背叛。后作“背”;
无倍畔之心。--《汉书·贾谊传》
教而不称师谓之倍。--《荀子·大略》
而民不倍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如:倍畔(同背叛);倍上(背叛尊上)
通“背”。违反;违背
倍本弃事而安怠傲。--《墨子·非儒》
倍其公法,损其正心,专听大臣者,危主也。--《管子·任法》
倍道而妄行,则天不能使之吉。--《荀子·天论》
又如:倍言(违背信约);倍时(违时,错过时机);倍情(违背情实)
加倍,照原数等加
为近利市三倍。--《易·说卦》
乘上之急,所卖必倍。--晁错《论贵粟疏》
又如:倍日(一天时间当两天用);倍半(超出一倍和仅有其半。谓一多一少,差距甚大);倍多(成倍增加)
通“背”。背诵
郑注:“倍文曰讽”。--《周礼·大司乐》
读书倍文,功力兼人。--韩信《韩滂墓志铭》
又如:倍文(背诵书文);倍讽(背诵);倍读(背诵)
倍<量>
倍数;-
尝以十倍之地,百万之师,叩关而攻秦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又如:五倍;三的五倍是十五;倍百(百倍);倍差(一倍半)
洁<形>
(形声。从水,絜声。本义:干净,清洁。按:“洁”和“潔”本是不同的两个字。“洁”是河流名,后来成为“潔”的俗字,现在是“潔”的简化字)
同本义;
鲜而不垢,洁也。--《管子·水地》
姑洗所以脩洁百物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直哉维静絜。--《史记·五帝纪》
为人洁白皙。--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又如:整洁(整齐清洁);清洁(没有尘土,油垢等);洁癖(过分爱清洁的癖性);洁疾(过分爱清洁的特殊行为);洁粢(洁净的黍稷。粢:供祭祀的谷类)
操行清白,品德高尚
联幼清以廉洁兮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以著其洁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风霜高洁。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又如:洁操(高尚的操守);洁廉(高洁清廉);洁直(品德高尚正直);圣洁(神圣而纯洁)
洁白。如:皎洁(明亮而洁白);洁采(洁白的光彩);洁素(洁白素雅;白净)
语言简明;精炼。如:洁蠲;洁炼(简洁精炼)
洁<名>
元代民間戏稱和尚为“洁郎”,省稱“洁”
凈扮洁上:“老僧法本,在這普救寺内做長老。”--《西厢記》
洁<动>
使清洁。如:洁齋(清洁其居室,敬肅其心靈);洁樽(洗凈酒樽)
使清白;;
欲洁其身。--《論語.微子》
修身洁行。--《史記.魏公子列传》
又如:洁行(使行为高洁);洁己(修養己身)
分清;
夫際会之間,請命乞身,何哉:欲洁去就之分也。--《三国演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