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<动>
应当,应该
应,当也。--《说文》
应,当也。--《尔雅》
文王既勤止,我应受之。--《诗·周颂·赉》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。--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应是良晨好景虚设。--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凡所应有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应得之资。
不应重罚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法应立决。
又如:应然(应该如此);应伯爵(白吃白喝。“应白嚼”之谐音);应合(应当;该当);应是(应当是)
答应,允许(.)
桓侯不应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又如:应候(应承);应诺(答应;应承);应许(答应;允许);应准(答应;说定);应允(答应,允许);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;是我应下来的任务
认为是;是;;。如:应真(方是真话);应缘(大概是)
应<名>
所有;全部
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;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。--宋·苏辙《再论京西水柜状》
又如:应干(一切有关的)
古国名,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
姓。如:应阮(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、阮瑀的并称);应叟(三国魏的应璩);应陈(应玚和陈琳的并称)
应<动>
应和,响应
龟往离散以应我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齐王不应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宋王无以应。--《吕氏春秋·顺说》
桓侯不应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河曲智叟无以应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佣者笑而应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宜多应者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杀之以应陈涉。
云集响应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应者近万人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金色而玉应。--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千里马篇》
每闻琴瑟之声,则应节而舞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一呼百应;里应外合;应口(还嘴;对答);应昂(答应);应嘴(答话,回嘴);应响(回声);应机赴节(依照节拍敲击演奏);应合(应和配合;应和);应佛僧(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);应令(响应诏令)
受;接受;
迫切不得已,乃应命至都。--《南史·虞荔传》
又如:应事(承担事务);应役(受征召服劳役);应供(接受奉养);应约(接受约请)
符合;适应;顺应;
六合正相应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又如:得心应手;应天顺人(适应天命,顺从人心);应化(顺应变化)
应付;对付
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又如:应接不暇;应急屎坑(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);应故事(按照老规矩,敷衍塞责);应难(应付危难)
感应;应验;;
令兄托梦,莫非应在此人身上。--《说唐》
又如:应兆(应验的征兆);应劫(应验劫运);应符(应验符命);应瑞(应验祥瑞)
对敌方回击、迎击;
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
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
卢沟桥的烽火一起,我们挺身迎战。--闻一多《愈战愈强》
又如:应敌(迎击来敌)
支付;供给;。如:应门(当家;支撑门户);应副(应付。供给;支应)
许配
以我应他人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调<动>
(形声。从言,周声。本义:声音调和;协调)
选拔或提拔官吏
调故吏。--《汉书·昭帝纪》。注:“谓发选也。”
调关东轻车锐卒。--《汉书·宣帝纪》
十年不得调,亡所知名。--《汉书》
婿竟不调。--明·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又如:调头(换地方;自主的妓女迁居);调职(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)
征用,提取,征发;;
特选横调。--《后汉书·左雄传》。注:“征也。”
又如:调发(征发);调练(征调操练);调取(发命令取人)
调动;
我是个调虎离山计,哄你去来征战。--《西游记》
又如:调人;调干部;调遣;调阵子(调阵。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);调补(调动填补官职空缺);调派(分派);调拨(调遣分派);调三惑四(挑拨离间)
转动;。如:调眼色(眉目传情,用目光示意)
计算;调查
调立城邑。--《汉书·晁错传》
要害之处,通川之道,调立城邑,毋下千家。--《汉书》
耍弄。通“掉”。如:调嘴(卖弄口舌。即耍嘴皮子);调慌(撒谎);调嚣虚(弄虚头,作假);调罨子(耍弄花招);调嘴弄舌(耍嘴,卖弄口舌)
同“掉”
杨志调过朴刀便打。--《水浒传》
调<名>
腔调,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。如:他带山东调;调类(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);调符(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)
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。如:高调
曲调,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,音乐的旋律。如:二黄调;四平调;调性(音乐名词);调门(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)
调式,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、和谐好听的一组音。如:大调
格调,人的才气风格。
谁爱风流高格调。--唐·秦韬玉《贫女》
又如:才调;雅调
意见、主张的基本倾向。如:论调;唱高调
调<形>
(形声。从言,周声。本义:和谐;协调)同本义;
调,和也。--《说文》
合得周密谓之调。--《贾子道术》
调和乐也。--《荀子·臣道》
弓矢既调。--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
调悦者,情之道也。--《大戴礼记·子张问入官》
调而应之。--《庄子·知北游》
帝善其调达,乃敕一御妓奏笛。--《晋书·桓伊传》
若水旱不调,宁燥不湿。--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
又如:调元(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);调序(调和);调琴(调和琴弦,弹琴);调畅(调和通畅);调适(调和顺适);调调(风吹物摇动的样子);调变(调和,调理)
调<动>
调节;
调竽笙篪篁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又如:调排(调整安排);调风(整顿风俗);调气(调节四时的气候);调息(调节呼吸)
驯服;训练;;
无鞭策,虽造父不能调驷马。--《盐铁论》
调治;调养(调治保养)
法酒调神气,清琴入性灵。--刘禹锡《昼居池上亭独吟》
又如:调鼎持衡(比喻治理国家);调息(调养休息);调治(医疗;疗治)
嘲笑
唐僧渊目深而鼻高,王丞相每调之。--《世说新语》
如:调喉(取笑);调侃(用言语戏弄;嘲弄)
搀合。
如:调三窝四(搬弄是非);调白(挑唆);调味
经搅拌、摇晃不同物质混合x;。
如:调和鼎鼐(在鼎里调和食物。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。亦喻宰相之职);调匀;调色
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。
如:调弦;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
演奏
何处调琴,惺惺地把醉魂呼醒?--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
调济
故盐铁均输,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,罢之不便也。--《盐铁论》
调戏;
李师师再与燕青把盏,又把言语来调他。--《水浒传》
又如:调光(勾引;调情);调引(引逗;勾引)
掷;丢
我看了,搬起一块大石,调打下去。--《西游记》
耍;;。
如:调嘴调舌(耍嘴皮);调嘴(耍嘴皮子);调脾(耍脾气;顽皮)
调弄,弹奏
可以调素琴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调<名>
烹调,调味
一鼎之调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