遐<形>
(形声。从辵,叚声。本义:远)
同本义
遐,远也。--《说文新附》
若陟遐,必自迩。--《书·太甲》
是以遐方疏俗,殊邻绝党之域,自上仁所不化,茂德所不绥,莫不蹻足抗首,请献厥珍。--汉·扬雄《长杨赋》
矫首而遐观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有艳淑女在闺房,室迩人遐在我傍。--《警世通言》
地遐怪物聚,寺古深殿存。--宋·范祖禹《资州路东津寺》
又如:遐僻(偏远);遐宣(远远宣扬);遐方(远方);遐布(传播到远处)
长久,久远
降尔遐福,维日不足。--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
入觐展遐恋,临轩慰来思。--唐·德宗《送徐州张建封还镇》
又如:遐福(久远之福);遐祉(永远长保的福祉)
又长又大
爰有遐狄,镣质轮菌,坐高门之侧堂,彰圣主之威神。--《文选·何晏·景福殿赋》
又如:遐志(远大的志向);遐愁(深长的愁绪)
疏远
毋金玉尔音,而有遐心。--《诗·小雅·白驹》。朱熹集传:“毋贵重尔之音声,而有远我之心。”
又如:遐弃(疏远抛弃);遐遗(疏远遗弃)
遐<名>
前人;以往
遵许郭之遐轨。--《晋书》
仰天民之高衢兮,慕在昔之遐轨。--汉·阮瑀《纪征赋》
又如:遐轨(古人的遗迹;前人之法度);遐籍(古代的典籍)
边远地方。如:遐荒(边远的荒芜地区);遐陬(边远角落);遐氓(边远地区的人民)
遐<动>
远去
俟阊风而西遐,致恭祀乎高祖。--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
又如:遐升(死亡的婉称)
识<动>
(形声。从言。戠声。善于言谈,表示有知识,故从言。本义:知道;懂得)
同本义;;
識,知也。--《说文》
君子是识。--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。笺:“知也。”
壹宥曰不识。--《周礼·司刺》
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--陶潜《桃花源诗》
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
不识有诸?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,子岂识之?--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使汝不识诗书,或未必艰贞若是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识味(知味);识空便(知趣;识相);识道(知圣道);识义(知义理)
认识;
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--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--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--唐·高适《别董大》
又如:识路(认识道路);相识(彼此认识);识丁(认识字);识认(认识)
赏识;
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,卒为民士。--陈寿《三国志》
又如:识鉴(赏识鉴别);识举(赏识并举用);识遇(赏识知遇)
感觉;识别;辨别
新妇识马声,蹑履相逢迎。--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何用识夫婿?白马从骊驹。--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又如:识宝太师(受贿的贪官);识主(识货的买主);识真(识别真相);识理(辨认和理解)
识<名>
见识;知识
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也。--苏轼《贾谊论》
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常识;才识(才能和见识);胆识;才益多者其识远;识略(见识与谋略);识面(世面);识野(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);识断(具有见识,并能判断);识远(见识远大)
佛教用语。思维、认识、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。如:识神(心识,心灵)
相知的朋友
异乡无旧识,车马到门稀。--唐·刘禹锡《元日感怀》
思想或意识
阮公虽沦迹,识密鉴亦洞。--颜延年《五君咏》
又如:识想(思想;意念)
姓
识<副>
通“适”。刚才
识见不谷而趋。(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。)--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