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〈形〉
(会意。金文外面是“宀”,即房屋;中间是“人”;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“草”,表示很多;下面两横表示“冰”。寒冷是一种感觉,人们虽能感觉到,但是却看不见。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,人踡曲在室内,以草避寒,表示天气很冷。本义:冷,寒冷)
同本义
寒,冻也。--《说文》
凉是冷之始,寒是冷之极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注
乾为寒。--《易·说卦》
若不可寻也,亦可寒也。--《左传·哀公十二年》
以享司寒。--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
北方曰寒风。--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
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--《论语·子罕》
饥渴寒暑,是事之变。--《庄子·德充符》
寒光照铁衣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寒雨连江夜入吴。--唐·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凄神寒骨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心忧炭贱愿天寒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又如:寒肃(寒冷肃杀);寒悄(冷气侵入);寒衾(冰冷的床铺);寒噤(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)
贫困;-。如:寒门薄宦(穷家小吏);寒畯(贫寒的读书人);寒劣(贫弱无助的人);寒女(贫穷家庭的女孩)
卑微;低微
吾本寒家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寒官(下级官吏);寒品(出身寒微的人);寒族(寒微的家族);寒穷(寒微贫穷)
冷清。如:寒山(冷落寂静的山;寒天的山);寒芒(使人感冷清的光芒);寒汀(清寒冷落的小洲);寒月(清冷的月光)
声音凄凉;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--高适《燕歌行》
又如:寒吟(哀鸣)
凋零;枯萎
花寒鹦鹉病,春去杜鹃愁。--张可久《小山乐府》
又如:寒枝(寒冬凋零的林木)
谦词。如:寒第(对自己家的谦称);寒门(贫寒的人家。对人谦称自己的家);寒族(谦称自己的家族)
寒〈动〉
感到冷。如:寒玉(玉质清冷)
恐惧;战栗;
若是王以十成郑,梁氏寒心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
寒心酸鼻。--《高唐赋》。注:“寒心,谓战栗也。”
特指终止盟约;
遂寒前盟。--宋·王明清《挥尘后录》
寒〈名〉
寒冷的季节。与“暑”相对
寒暑易节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犯寒暑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涉寒暑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又如:寒暄
寒天。如:寒照(寒天的日光);寒蓬(寒天的枯草);寒渡(寒天的渡口);寒川(寒天的河流)
寒夜。如:寒更(寒夜的更点);寒星(寒夜的星);寒柝(寒夜打更的木梆声)
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;。如:受了一点寒
姓
之<动>
(会意。象艸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艸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;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“虚”同“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
之<代>
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;
宣王说之。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。)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虎因喜,计之曰。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。)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当分明记之。(之:指共读情景。)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(之:代词,指天下事。)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
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;;;;
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
蹇叔哭之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。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。)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;;
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--《武王伐纣平话》
之<助>
的
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
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。
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
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
吾见师之出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--《孟子》
之<形>
具有字母的形状的,“之”字形。如:之江(江流曲折如“之”字者);之字路(曲折如“之”字形的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