则<名>
(会意。金文从鼎,从刀。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,以便让人遵守。本义:准则,法则)
同本义;;;
则,等画物也。--《说文》
则,法也;则,常也。--《尔雅》
根天地之气,寒暑之和,水土之性,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,虽不甚多,皆均有焉,而未尝变也,谓之则。--《管子·七法》
均守平则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法则以驭其官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
掌则以逆都鄙之治。--《周礼·太史》。注:“亦法也。”
有物有则。--《诗·大雅·庶民》
天不变其常,地不易其则。--《管子·形势》
又如:则天(以天为法,治理天下);则度(法度);则效(则象。效法)
等级(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)
《坤》作坠势,高下九则。--《汉书·叙传下》。颜师古注引刘德曰:“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。”
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300。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,为子男封邑
标准权衡器
王者制事、立法、物度、轨则,壹禀于六律。--《史记》
榜样x。如:以身作则
则<动>
划分等级
咸则三壤,成赋中邦。--《书·禹贡》
仿效,效法;。如:则先烈之言行
做,作
众人听了,吓得不敢则声。--《红楼梦》
则<连>
正相反
则无可用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则又望其真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人皆好名,我则不然;则不(不但,不止)
表示相反或对照
则耻师焉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今则不然
表示平列关系
则桃李冬实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则桃李夏荣。
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若”、“如果”
今则来,沛公恐不得有此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虽然,表示让步关系
元帅此计好则好,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。--《隔江斗智》
则<副>
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,相当于“就”
非死,则徙尔。--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则明月斜挂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则绿草如茵。
则人物必有概范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,有因果、条件关系,相当于“即”、“便”
则难者亦易矣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则易者亦难矣。
则治之如所言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,或即将如此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将”
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。(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。歃血,是古代订盟的仪式,取牲血盛于盘中,以口微微吸吞,以示守信。华屋,漂亮的堂宇,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。)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仅”、“只”
口耳之间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--《荀子》
又如:则除(唯有,只有);则索(只好;须得);则情(只好管);则故(只管,只顾)
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。可译为“都”、“已经”、“原来”
客则鼾睡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则学校大备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表示让步,可译为“倒”、“倒是”;
则名微而众寡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则<量>
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,相当于“章”、“条”。如:新闻一则;寓言四则
定<形>
(会意。从宀,从正。“正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安定;安稳)
同本义,与“乱”或“动”相对;
定,安也。--《说文》
靡所定处。--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
岂敢定居,一月三捷。--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
昏定而晨省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以待阴阳之所定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天下属安定,何故反乎?--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如其克谐,天下可定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定迭(定叠。安定,太平);定害(定搅,定虐。扰乱,扰害);定帖(稳定;安定);定昏(请晚安)
镇静;宁静
磬罢僧初定,山空月又生。--李中《碧云集》
又如:心神不定;入定(佛教徒闭眼静坐,控制身心各种活动);镇定(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)
固定x
我戎未定。--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
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采草药》
山高风钜,雾气去来无定。--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又如:定数(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,称为定数);定止(固定的处所);定式(固定的样式);定所(固定的住所、居处)
定<动>
使安定
以定王国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定身以行事。--《国语·晋语二》
秦岁定。--《国语·晋语三》
吾定而禄爵。--《国语·晋语九》
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孝行》
又如:定国(安定国家)
平定
行略定秦地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
灭秦定天下者,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。
天下已定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--南宋·陆游《示儿》
又如:定乱(平定祸乱)
奠定
臣观自古帝受定鼎,皆欲传之万代。--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
高祖以圣武定鼎。--颜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
又如:定鼎(奠定国都;建立王朝);定功(建立功业);定业(奠定国家大业);定霸(奠定霸业)
决定
始欲作“推”字,又欲作“敲”字,炼之未定。--宋·胡仔《苔溪渔隐丛话》
凡如是十许字,始定为“绿”。--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》
又如:定方针;定法(决定法则);定见(作决定);定谋(决定谋略)
确定
要之,死日然后是非乃定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割地定制。--汉·贾谊《治安策》
又如:一言为定;约定俗成;定名;定分(确定名分);定在(固定住处);定归(确定,定准)
规定
以闰月定四时成岁。--《尚书》
又如:定科(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);定令(制定法令);定法(制定法令、法规、办法等);定例(制定条例);定拟(起草制定)
约定签定,缔结
王当歃血而定从,次者吾君,次者遂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又如:定婚(订立婚约)
止;停止
乱靡有定。--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反而定三革。--《荀子·儒效》
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--唐·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判定,断定
若定是非以教吾子。--唐·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
定<副>
一定
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。--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又如:定不得(没准头;说不定)
到底;究竟;
卿云“艾艾”,定是几“艾”。--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
又如:定归(确定,定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