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〈动〉
(形声。从人,尃声。本义:辅佐)
同本义
傅,相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与俌略同。
傅,傅之德义。--《汉书·贾谊传》。师古曰:“傅,辅也。”
郑伯傅王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又如:傅父(古代辅育王室子女的年长男性保育人员);傅御(古代辅佐君王或诸侯办事的官员);傅弼(辅弼;辅佐)
辅导
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齐语也,则使齐人傅诸?使楚人傅诸?--《孟子》
今日傅教帝。--《汉书·陈平传》
又如:傅姆(古时辅导、保育贵族子女的年老妇人);傅相(古时辅导国君、诸侯王之官);傅导(辅导)
靠近,迫近
傅,近也。--《小尔雅》
重欲傅人。--《考工记·庐人》
亦傅于天。--《诗·小雅·菀柳》
又如:傅郭(靠近外城);傅近(靠近)
依附,依凭
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--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
又如:傅堞(凭借城堞);傅丽(依靠)
通“附”。附着
辩士见一端,或以意傅着星历,虚造匈奴、乌孙、西羌之难。--《汉书·息夫躬傅》
毋为虎傅翼,将飞入邑,择人而食之。--《韩非子》
又如:傅人(依附于他人);傅于(附着)
涂。如:傅粉(敷粉);傅彩(在绘画中加上色彩);傅色(着色);傅致(涂上);傅饰(涂饰)
附会;强加。如:傅重(附会罪状);傅时(趋附时势);傅益(因附会而增加);傅理(附会于理);傅构(辅会虚构)
捎带,随带
边人驩激,执弓傅矢,唯恐不得进。--《宋史》
通“赙”。以财物助丧事
若国札丧则令傅补之。--《周礼·秋官下·小行人》
傅〈名〉
教师,师傅,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、诸侯之子的老师。如:太傅;少傅
姓
民<名>
(指事。从古文之象。古文从母,取蕃育意。古代指黎民百姓,平民。与君、官对称)
同本义
民,众萌也。从古文之象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古文从母。取蕃育也,上下众多意,指事。
民,氓也。--《广雅》。按,土著者曰民,外来者曰氓。
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--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
夫民神之主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
无子曰兆民。诸侯曰万民。--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
黎民阻饥。--《书·舜典》
民不适有居。--《书·盘庚上》
哀我征夫,独为匪民。--《诗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--《论语·泰伯》
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又如:民夫(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);民户(民家);民居(百姓居住之所);民服(平民的衣服);民宅(民房);民望(民众的希望、心愿;在民众中的声望);民牧(民众的治理者。后指地方的长官);民情(民众的心情、意愿);民役(民众所承担的劳役);民利(民众的利益);民命(民众的意旨;民众的生命;人命);民和(民众和睦团结);汉民;回民;藏民;民壮(清朝州、县官的卫兵。即三班中的壮班);渔民;农民;牧民;民膏(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);民经(人民的规范);民熙物阜(人民安乐,物产富饶。形容升平景象);民害(人民的祸害);民力(人民的财力和劳力);民脂(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);民财(人民的财物);民纪(人民行为的准则);民祗(人民所敬畏者)
泛指人;;;
民受无地之中以生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
食者,民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》
石斧之民。--〔英〕赫胥黎著、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又如:民性(人的天赋本性);民灵(人和神);民智(人的聪明才智)
民<形>
民间的;
轻徭薄赋,以宽民力。--方勺《方腊起义》
又如:民谣(民间流传的歌谣);民营(民间经营);民语(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);民狱(民间诉讼案件);民社(民间祭祀土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