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<数>
(会意。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,是原始记数符号)
一加一的和
二,地之数也。从耦一,会意。古文又从弋。--《说文》
因二以济民行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虞注:“谓乾与坤也。后世官书以贰为之,为防奸易。”
赐也闻一以知二。--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又如:二加四得六;总数为二;二府(大肠和小肠;二太爷);二形(男女两性);二难(指难兄难弟,即蔡、宋两御史);二仪(两仪。指天地、阴阳);二纪(二十四年。一纪为十二年);二氏(释教与道教);二军(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);二南(原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周南》与《召南》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);二星(银子二钱。星,秤杆上的记数点);二天(再嫁;嫁二夫)
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。如:一百二
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。如:八千二
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。如:四万二
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又如:二手(副手,二把手);二尹(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);二舍(二公子,二少爷。舍:舍人。原为官名,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);二甲(殿试的第二等);二门(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)
二<形>
两样;有区别。如:二屋里(另住一处。比喻说话岔了道);二价(异议)
不专一;不忠诚-;。如:有二心;二四(放肆,胡作非为);二三(三心二意)
堆<名>
(象形。从土,隹声。本义:土堆)
土墩,沙墩或水中聚集的礁石;;
逾陇堆兮渡漠。--《楚辞·疾世》
激堆埼。--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
呼水中沙堆为墠。--《尔雅·释水》注
又如:堆阜(小丘);堆埼(曲折的岸边)--多用于地名。如:滟滪堆(在四川长江中);双堆集(在安徽)
常为排列的整齐有序的叠堆。如:草堆;柴火堆;堆云(形容密集众多);堆堆(久久不动的样子;形容累积得很多的样子)
堆<动>
堆积;
堆,聚土。--《说文》
又如:堆堵(堆积堵塞);堆绢(堆纱花。用彩绢制成花鸟人物形状,缀附于屏障上);堆山塞海(形容财物极为丰富);堆红(漆器上所堆成的朱色花纹);堆案(累积案头。指积压很多文书)
堆<量>
用来计量成堆的东西
卷起千堆雪。--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又如:一堆垃圾;一堆谷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