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<名>
(象形。据甲骨文和小篆,中间像心;外面像心的包络。本义:心脏)
同本义
心,人心也。在身之中,象形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在肺之下,膈膜之上,着脊第五椎。形如莲蕊,上有四系,以通四脏。心外有赤黄裹脂,谓之心包络。
其祀中霤,祭先心。--《吕氏春秋》
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,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--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心腹之病(致命之祸;隐患);心上刃(“忍”字的拆写);心肝肐蒂(心肝宝贝);心气(中医指心脏的功能);心系(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);心脾(心脏与脾脏)
内心;
日月阳止,女心伤止。--《诗·小雅·杕杜》
又如:心悦情服(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);心香(敬事鬼神,心笃意诚,同于焚香);心苗(心意;心愿)
心中。心里;。如:心喻口,口喻心(自己反复思量、揣度);心肝道儿(心思。亦指财欲);心甜的(心爱);心丧(心里悼念)
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,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
心之官则思。--《孟子》
又如:心猿智慧(喻头脑机敏灵活);心拙口夯(心笨口笨);心坌(愚笨);心知(心智)
思想
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--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
心忧炭贱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汝心之固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心乐之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用心专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又如:心量(志气;抱负);心体(指思想);心识(意识);心想(思想;感情);心裁(指思想,主意);心用(思想行为)
精神。如:心神惝恍(神志不清,迷迷糊糊);心神仿佛(心神恍惚不安);心猿(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);心体(精神与肉体)
心绪;心情。如:心猿难系(喻人心思散乱,难于把握);心荒撩乱(心荒意乱);心惊骨软(神态惶恐);心持两端(分心,心绪不集中)
思虑;谋划。如:心重(思虑太多);心趄(变心;不遵守诺言);心模(揣测;估量)
中心,中央
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又
当心画
波心荡。--宋·姜夔《扬州慢》
又如:心号(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);心经(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的简称。以其概括了《般若经》的核心,故称);心子;心脏;江心
悟<动>
(形声,从心,吾声。本义:理解,明白)
同本义
悟,觉也。--《说文》
悟彼蟋蟀唱。--《文选·谢混游西池诗》
慧然独悟。--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
未悟见出,意不自得。--《后汉书·张酺传》
悟已往之不谏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闻而悟之。--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悟前狼假寐。--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
悟大光明法。--清·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
又如:觉悟(由迷惑而明白;由模糊而认清);悟心(悟性。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);悟宗(明了、会通佛理之宗旨);悟悦(因了悟而喜悦);悟理(领会道理);悟物(了悟物理);悟明(了悟真言);悟佛(了悟佛理);悟禅(参悟禅理);悟道参玄(宗教语。领会和推究宗教中玄妙之理)
觉醒;觉悟。通“寤”。睡醒
行事,适有卧厌不悟者,谓此为天所厌邪?--王充《论衡·问孔》
凄凄节序高,寥寥心悟永。--江淹《杂体诗》
怛惊悟兮无闻。--《文选·潘岳·寡妇赋》
又如:悟觉(觉悟);悟门(觉悟的门径)
启发;使觉悟
冀悟迷惑之心。--《论衡·对作》
又如:悟主(使主上觉悟);悟发(启发)
通“晤”。相对
过耳悟目之交。--《潜夫论·明忠》
悟言不如罢,从夕至清朝。--《文选·谢惠连·泛湖归出楼中玩月》
又如:悟对(聚会)
通“牾”。抵触
大意无所拂悟,…。--《韩非子》
国无刑罚,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。--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
人不敢悟视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
大忠无所拂悟,辞言无所击排。--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
今人卒得鬼刺痱悟,杀雄鸡以傅其心上。--《风俗通议·雄鸡》
悟<名>
悟性。如:悟捷(悟性敏捷);悟敏(思维敏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