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<形>
(会意。甲骨文以“日、月”发光表示明亮。小篆从月囧,从月,取月之光;从囧,取窗牖之明亮。本义:明亮,清晰明亮)
同本义。与“昏暗”相对;;
朙,照也。--《说文》
照临四方曰明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
东方明矣。--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
明,精白也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视曰明。--《书·洪范》
明则著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明星谓之启明。--《尔雅》
东有启明。--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
在天者莫明于日月。--《荀子·天论》
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--唐·李白《秋浦歌》
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”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--苏轼《赤壁赋》
禁卒居中央,牖其以通明,屋极有窗以达气。--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明月斜挂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江船火独明。--唐·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明暗之掩映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又如:明星(明亮的星。泛指众星);明珠(明亮的宝珠。多指珍珠);明明(明亮);明丢丢(明朗朗,明光光,明灼灼,明亮亮;明亮貌);明晃晃(明幌幌,光亮闪烁);明晦(晴阴);明彩(光彩)
明白,清楚;x
明谓左右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名实已明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扬之欲其明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又如:明切(明白深切);明言(明白的话);明悉(详细清楚);明标着册历(标,写。册历,指账本)
圣明,明察,明智;
耀明于子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明智而忠信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幸遇明主。--南明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又如:明后(圣明的君主);明主(英明的君主);明上(圣上,尊称君主);明王(贤明的君主);明公(对有地位者的尊称)
明显,明确;
君法明,伦有常。--《荀子·成相》
又如:明分(明确的本分);明刑(明确的法令);明效(明显的效果)
明艳,鲜明。如:明服(鲜艳的服饰);明姿(明艳的姿态);明绚(明丽绚烂)
明慧,聪明。如:明明(聪明敏察的样子。多用来歌颂帝王、神明;明亮的样子);明秀(聪明秀美);明果(聪颖果决);明俊(明慧俊异)
心地光明。如:明人(心地光明的人)
严明。如:明刑(严明的刑罚);明法(使法律严明);明辟(严明法律)
清明,修明。如:明代(政治清明的时代);明制(清明的法制);明治(修明政事);明政(清明的政治)
高明;。如:明哲(明智而洞察事理的人);明见万里(识见高明,对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也能了解得十分清楚)
强盛,旺盛。如:明昌(昌盛发达,昌明);明盛(昌明兴盛;旺盛,兴盛)
洁净(祭供品)。如:明水(祭祀用的净水);明衣(在斋戒期穿用的干净内衣;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);明酌(清酒,用于祭祀)
次于今天或今年的。如:明月(下一个月);明旦(下一个早晨,明晨;明天);明岁(明年);明当(明天);明后(以后)
明快,爽直;。如:明坦(明快坦直);明烈(爽朗刚正);明朗(乐观,开朗)
明<动>
照亮
火尚足以明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又如:明中(明照中天);明烛(照亮)
点燃,点亮;
并非明火执仗,怎算是强盗?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明火执仗(点着火把,拿着武器,公开活动);明灯(点灯)
懂得,了解
愚者亦明之。--清·黄宗羲《原君》
吾未其明也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明于治乱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如:明经义谙雅故(了解经书的意义,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。谙:熟悉);明中(通晓星象历法);明悟(明白领悟);明理(明白道理)
阐明,表明;x
文者以明道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明死生之大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明道德之广崇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如:明心(表明心迹);明志(表明心志);明明(表明)
明确
明法度,定律令。--《史记》
又如:明分(明确职分);明惑(明确与困惑)
分辨,区分。如:明正(辨明);明辨(分辨清楚)
通“盛”。受;
以我齐明,与我牺羊。--《诗·小雅·甫田》。注:“明者,盛之假借。
通“盟”。结盟;
此邦之人,不可与明。--《诗·小雅·黄鸟》
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。--《汉书·黥布传》
明<名>
松明。如:明子(松明)
白昼,白天
靡明靡晦。--《诗·大雅·荡》
又如:明夜(昼夜)
人世,阳世'
人神幽明绝,朋好云雨乖。--颜延年《和谢监灵运》
又如:明幽(人间和阴间);明晦(人世与阴间)
眼睛,视力
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。--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
又如:不用明焉;明杖(盲人用以代眼的手杖)
神,神灵G。如:明衣(神明之衣);明祀(对审明的祭祀);明宫(明祠。神祠)
明朝。(1368―1644年)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
明有奇巧人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明朝一典史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又如:明人(明代的人)
通“名”。声名、名誉;;
则天下之明誉兴。--《大戴礼·主言》
通“名”。名分,地位身分
收陵、婴之明分,绝信、布之觊觎。--《汉书·叙传上》
姓
明<副>
公开;
明诏大号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又如:明正(公开处置);明升暗降(表面上升官,暗中却被削去了权力);明伙(公然结伙)
通〈动〉
(形声。从辵,甬声。本义:没有堵塞,可以通过)
同本义;;
通,达也。--《说文》
往来不穷谓之通。--《易·系辞》
推而行之谓之通。
坎为通。--《易·说卦》
道远难通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至也。”
血脉欲其通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达郁》。注:“利也。”
凝绝不通声暂歇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中通外直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又如:通衢大道(四通八达的大道,指交通要道);通漕(直通水运);通塞(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);通水(通水运;能行船的地域);通畅(通行无阻的);通川(有河川流通的地方);通邑(四通八达的城市)
通往
指通豫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道不通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才通人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北通巫峡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通天(通往天界。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);通吊(至丧家吊唁)
传递;传达;
主簿通语言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通其意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信耗莫通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又如:通状(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);通信;通消息;通辞(呈递书面意见;传达话语);通化(传达教化);通书(通信);通问(互相致意问候;互通信息)
沟通;接通
阡陌交通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旁推交通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始能少通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通流入海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又如:通同造意(串通谋划);通脚(跑腿说合);通灵(与神灵相通);通房连阁;通源(源头相通);通属(连接);通同(串通,勾结)
往来友好
数通使相窥观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又如:通家至契(世代有交情的好友);通谱(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);通正(和畅平正);通关(交往联系);通欢(往来交好);通交(结交;交往)
了解;精通;;;
因入京师,观太学,遂通五经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子厚少精敏,无不通达。--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
不能通其意。--唐·韩愈《杂说》
诸母皆通文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通玄(通晓深奥的道理);通方(通达道术);通心(内心通达);通明(洞晓事物的道理);通幽(通晓幽深的道理);通悟(洞达事理,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)
通报;说;。
如:通报(通知禀报);互通姓名;通志(表达意趣志向);通呈(通报呈递)
疏通;开通;;
疏之欲其通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政通人和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通路(开通道路);用泻药通便;通急(排解急难);通堙(开浚堵塞的水道);通沟(疏通沟渠);通瘀(疏通瘀滞)
通行;通用;。如:通关文牒(通行证);通率(通用的比例);通语(普遍通行的语言);通义(通行不变的道理、法则);通礼(通行的礼仪)
流通,互相交换x
商而通之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通鱼盐。
又如:通关节(暗中行贿、勾通官吏);通刺(通报名刺;交往)
陈述。
如:通款(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);通诚(在神前表白诚意)
通奸,过非婚性生活。
如:与人有通
调和
以通八风。--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
通〈形〉
整个,全部
皆通习之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通班马步快(全体骑马、步行的捕快);通悉(都知道;全部了解);通国(全国,整个国家);通般(全部,全面);通检(全部检查);通览(遍观)
博识;
博览古今者为通人。--《论衡·超奇》
又如:通品(博学多识、才能出众的人);通士(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);通雅(博识多才,品格雅正)
总共;。
如:通共(总计);通计(总计);通纽(总合,合在一起);通址(合计;总共)
共同。
如:通财(共享财物);通性(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);通同(共同);通谋(共同合谋)
透彻。
如:通平(通畅平正);通妥(通顺妥帖);通快(通畅快捷)
通〈名〉
在某一方面,技术高超、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;x。
如:通方(通晓为政之道);万事通;日本通;中国通;美国通
古州名
西魏设。在今四川达县
五代周置,在今江苏省南通县
金置。在今北京市通县
乐器名
又立为四器,名之为通。通受声广九寸,宣声长九尺,临岳高一寸二分。--《隋书》
古代土地面积单位。十井为通
地方一里为井,井十为通。--《汉书》
药名。马粪x
通〈量〉
遍;次。
如:说了一通
用于文书电报。
如:一通电报
通〈副〉
很;十分。
如:通圆(十分圆满);通黄(很黄)
总是
心邱听着这些话,只微微的笑,通不言语。--《花月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