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<动>
(形声。从手,乙声。表示从手中丢失。小篆字形。本义:失掉;丢失)
同本义
失,纵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在手而逸去为失。”
失得勿恤。--《易·晋》
故人情不失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:“犹去也。”
君子不失足于人。--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:“失其容止之节也。”
掌国中失之事。--《周礼·师氏》。注:“失,失礼者也。”
塞翁失马,今未足悲。--魏泰《东轩笔录》
失道者寡助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此之谓失其本心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又如:失状(丢失财物的清单);失脱(丢失;失掉);失国(丧失国家);失鉴(失去检点);失瞻(失敬);失翁马(比喻暂时遭受损失,却因此得到好处);失民(丧失民心);失本(失去根本);失正(失其正道);失名(丧失名节);失合(失去配偶);失偶(丧失配偶);失鹿(失去天下);失道(失去准则;违背道义);失众(失去民心;失去众心);失柄(丧失统治权力)
错过
鸡、豚、狗、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奉不可失,敌不可纵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又如:失眼(没有看准;看错了);失人(错过人才;错用人才);失候(错过适当的时刻)
不自禁,忍不住
庄公失言。--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五年》
丞相何故失惊?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失喜(喜欢到极点,不能自禁);失手;失笑;失足;失惊(吃惊)
违背
论功计劳,未尝失法律。--章炳麟《原法》
又如:失礼;失约;失命(违误命令)
遗漏
细过不失。--《商君书·开塞》
又如:失恩(不顾恩义);失脱(疏忽失误)
迷失(',.)
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?--王勃《滕王阁序》
又如:失心风(神经错乱;精神病);失志(心地糊涂)
不知;'。如:失觉(认不出);失望(记不得;忘记);失晓(不知道天已亮);失忘(忘记)
消失;消灭;;;
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--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其远古刻尽漫失,僻不当道者,皆不及往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通“佚”或“泆”。淫泆,放荡,放纵
秦穆公出游而车败,右服失,野人得之。--《淮南子·汜论》。王念孙云:“失,同佚。”
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。--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
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。--《管子·立政》
虞于湛乐,淫失其身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失<名>
过错,错误
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!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帝知其冤而宥其失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又如:失误(过失,过错);失闪(差错;意外事故);失花儿(差错)
形<名>
同本义;
形,象形也。--《说文》
物成生理谓之形。--《庄子·天地》
雷雨之动满形。--《易·屯》
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形色天性也。--《孟子》
形者,生之具也。--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
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。--《列子·说符》
形似酒尊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鸟兽之形。
形若土狗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因势象形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又如:形物(有形之物);条形;线形;方形;圆形;球形;梯形;三角形;正方形;多角形;多边形;口形;体形
形体,实体
可以隐形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无案牍之劳形。--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山岳潜形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钩勒形廓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又如:形寂(死亡);形响(形体和声响);形解(形体超脱现实;道教指尸解);有形;无形;整形;形生(身体与性命);形性(形体和性质);形训(用文字形体的分析来释字义)
容色,容貌
望远者,察其貌,而不察其形。--《谷梁传》
又如:形藏(模样、身分);形质(容貌与性情);形秽(容貌不洁)
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
秦,形胜之国。--《史记》
又如:形便(地形有利);形要(形势险要);形局(地理格局)
情势,形势
由此言之,勇怯,势也;强弱,形也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仆未之得验,然其形必然。--汉·贾谊《铸钱》
不能者之形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鼎足之形。--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形服(迫于形势而屈服);形宜(按照形势所应注意之事)
通“型”。模型
冰炭不合形。--《韩非子·用人》
仪形虞、周之盛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
仪形文王,万邦作孚。--《潜夫论·德化》
形<动>
画图形,,.
乃审厥象,俾以形旁求于天下。--《书·说命》
又如:形摹(描摹)
使之现形,显露,显示;x
形,见也。--《广雅》
然后心术形焉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。注:“犹见也。”
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。--《孙子·虚实》
赵王不悦,形于颜色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
归而形诸梦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又如:形藏(秘密;隐私);情动于中而形于言;形见(显现;显形);形言(表现在言辞上)
比较,对照
令狐綯大怒,说他以己之长,形人之短,文人无行。--《西湖二集》
又如:相形见绌
描绘
虽有心略辞给,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。--汉·枚乘《七发》
形成,成为某种形象
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--《楚辞·天问》
惟有道者,能备患于未形也,故祸不萌。--《管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