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〈名〉
(指事。小篆字形。下面的“一”表示位置的界线,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。本义:高处;上面)
同本义
上,高也。--《说文》
宛丘之上兮。--《诗·陈风·宛丘》
施于松上。--《诗·小雅·頡弁》
冬时有嗽上气疾。--《周礼·疾医》
云上于天干。--《易·需》
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又如:上荣(飞檐。屋檐两端的挑角);上柽(门框上端的横梁);上漏下湿(形容屋舍破旧,不蔽风雨);上网(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);上丹田(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);上下肩(上边和下边,也指左右两边)
上天;天帝
文王在上。--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
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上方(天上仙界;皇帝);上干天怒(惹起上天震怒);上仙(天上的神仙);上穹(上天;天帝);上皇(天帝);上神(神灵;天神);上都(指天宫)
上级;尊长;社会的最高层;-;
观袁守虽得民,然自喜轻上,其祸非外至也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,何故?--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又如:上流(上辈);上蒸下报(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“蒸”或“烝”;反之,叫“报”);上户(富家巨室);上厅(官署);上宪(上司;上级官员);上上乘(等级最高的);上位(高位,显达的职位;特指君位,帝位);上冢(指首辅,朝廷大臣);上坐,上席(受尊敬的席位)
君主;皇帝
上胡不法先王之法?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上使外将兵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又如:上用(皇帝用的规格);上裁(皇帝裁定);上国(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,后多指国都京城);上苑(供帝王打猎、玩耍的园林);上林(泛指帝王的园囿)
工尺谱里的“”称为上
时间,时候
三岁上读得书,五岁上属得对。--宋·佚名《张协状元》
方位词,边,畔
送我乎淇之上矣。--《诗·鄘风·桑中》
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,使牧羝,羝乳乃得归。--《苏武》
丧出江上,白衣冠送者夹岸。--《明史·海瑞传》
上〈形〉
上等,等级高或品质良好-;-;
上客从赵来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
凡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
又如:上色(上等;高级);上行首(色艺俱佳的妓女);上风官司(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);上庠(古代的大学;太学);上色徒弟(高徒;出色的徒弟);上样(上等);上分(上等的福分);上厅行首(色艺最佳的官妓);上才(上等的才能;上等的材料);上卿(指大臣的最高官阶)
时间或次序在前
其上世之士,衣不暖肤,食不满肠。--《商君书·算地》
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--乐府诗《陌上桑》
又如:上件因依(上述因由);上项(前头);上方(前面);上宙(上古);上叶(前代;先世);上次(前次,上回);上首徒弟(入室弟子,大徒弟);上风头(风吹来的一方);上番(初番;头回。多指植物初生)
远;久远;
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如:上世(远古时代);上皇(太古的帝皇)
犹正,主要意义。如:上事(正业;指君事,国事);上国(京都;又指春秋时齐、晋等中原诸国)
广大;
是以能上之。--《淮南子·说山》。注:“大也。”
又如:上路(大路;通衢);上道(通衢;大路)
丰足
从其爵而上下之。--《周礼·司仪》。注:“犹丰杀也。”
与年之上下。--《礼记·礼器》。注:“丰凶也。”
又如:上收(上等年成,丰收);上岁(丰年);上熟(上等收成)
上〈动〉
登;上升;向上;
下上其音。--《诗·邶风·燕燕》
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穴窈然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上堂拜阿母,阿母怒不止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从流石蛇行而上。--明·徐宏祖《游黄山记》
又如:上圻(上岸);上升(升天);上高台盘(攀高位;向上爬);上仙(道家谓升天成仙);上征(上升);上假(上升,登天);上潮(涨潮)
上报;呈报
凡死刑狱上,其刑者先俟于门外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上复(禀报;奉告);上控(上诉);上详(向上级呈报请示);上变(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);上功(呈报功劳);上言(进呈言辞)
进献,送上'
上书谏寡人者,受中赏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入都,即伏阙上《平黎策》。--《明史·海瑞传》
臣乃敢上璧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如:上本(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);上表(上奏章);上章(向皇帝上书)
崇尚,提倡
上笃厚。--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传》
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。--《汉书·匡衡传》
上慎旃哉!--《诗·魏风·陟岵》
上农除末,黔首是富。--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上缴;交纳。如:上印(上缴官印)
增加;添补。如:上草(给牲口添加饲料);上刑;上测(站测,施用测刑)
向前;前进
乘舲船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。--《楚辞·屈原·涉江》
又如:上水船(逆流而上的船)
去;到
敬亭丧失其资略尽,贫困如故时,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--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又如:上地(下地耕作);上门怪人(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);上桩(上场;赌博);上花台(戏曲俗语。逛妓院,嫖妓);上城(进城);上墓(扫墓);上冢(上坟;扫墓);上馆子(去酒楼、饭店吃喝);上边(到边远的地方去)
到任;就职。如:上任;上官(受命上任);上台
当值。如:上直(上班;当值);上宿(值夜);上番(上班)
放到;放进
上于盆而养之,蟹白栗黄备极护爱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上腰(装进腰包。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)
安装;装上
以枪上刺刀相搏击。--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陷入,遭受。如:上了竿儿(上了钩;中了圈套);上鬼当(中圈套);上船(设圈套陷害他人)
合符。如:上不上,下不下(犹言正好;恰恰);上时(最合适的时令)
教授;学习;。如:上书(私熟先生教课);上馆(塾师到东家授课)
燃点。如:上火(点灯);上纸(焚化冥钱;吊丧);上灶(烧饭煮菜);上香(烧香祭祀);上炎(向上燃烧);上锅(烹煮食物;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)
拧紧。如:上弦;上绳(捆绑);
敬辞,犹进用。如:上谒
用在动词后。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。如:爬上顶峰;登上飞机;考上大学;赶上队伍;种上庄稼
记住,。如:上心
涂;搽;敷。如:上药;上色
都<副>
全部
表示全部包括在内
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--姜夔《扬州慢》
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你的话并不都对;都子(乞丐);都把势(总头目)
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如:都是你老磨蹭,害得我们来晚了
用来加强语气,表示某事物极端的、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。如:今天天气真怪,中午比早晨都冷
表示已经。如:茶都凉了,赶快喝吧!
都<名>
(形声。从邑,者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市有关。本义:建有宗庙的城邑)
同本义,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,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,没有的叫邑
都,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--《说文》
距闰王百里为都。--《周礼》
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--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田畴秽,都邑露。--《荀子·富国》
又如:都鄙(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家(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亭(都邑中的传舍);都甸(都邑郊外之地)
邦国的都城,国都
国都曰都,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--《释名》
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秋九月,权迁都建业。--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都门帐饮无绪。--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又如:奠都;定都;故都;国都;京都(旧时称国都);旧都(故都);迁都;行都(旧时指临时的首都);都下(京都之下。即京城);都内(京城内的府库);都邑(首都);都辇(京师);都畿(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)
引申为城市
傅之其人,通邑大都。--王安石《报任安书》
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如:都道(都城的街道);都阃(都市郭门。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。阃:门坎);都庄(都城的大道)
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;
凡造都鄙。--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注:“都鄙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界曰都。鄙所居也。”
邦都之赋。--《周礼·大宰》。注:“四郊去国百里,邦甸二百里,家削三百里,邦县四百里;邦都五百里。”
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又如:都鄙,都家(周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)
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。明、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,图下分十庄,图有地保;图上设都,相当于区或乡;
族长严振先,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,平日最怕严大老官。--《儒林外史》
头目,首领。如:都老(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);都长(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);都纂(总编纂);都鬼(迷信说法,阴间鬼的头领);都判官(迷信说法,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)
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。如:都伯(统领百人的军官);都排(百人长。都是军队编制名称,唐和五代,都为千人,宋时缩为百人);都司(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,正四品);都尉(官名。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)
吏的俗称。如:都护(官名);都监(官名);都府(中央所属各部、府的长官);都校(五代时武官名);都将(后魏铸钱官);都统制(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始置);都察院(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);都老爷(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,御史的口头称呼);都头(州县的捕盗头目;总头目);都知(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)
都<动>
建都
据天下之雄图,都六合之上游。--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聚集
都,凡也。--《广雅·释训》
都部者,都统其众也。--《后汉书·齐武王縯传》注
水泽所聚谓之都。--《水经注·水文注》
顷择其遗文,都为一集。--《文选·与吴质书》
又如:都居(水积聚的地方);都场(聚会的地方);都泽(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)
率领。如:都督(统率,率领);都部(统率兵众)
都<形>
美好的样子
身长八尺,仪貌都雅。--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
不见于子都。--《诗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。传:“世之美好者也。”
妻子衣服丽都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又如:都冶(美艳的样子);都雅(优美文雅的样子);都长(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);都鄙(文雅与卑陋)
大
军惊而怀都舍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又如:都匠(大匠);都酿(大的酿造作坊);都坑(公共厕所);都灶(蒸炊用的大灶)
都<副>
统统,完全
都,凡也。--《广雅·释训》
又如:都齐(完全,统统);都数(总数);都领(总领,总管);都邮(古指邮驿总站);都来(统统;总共;总计);都凡(总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