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<动>
(形声。从彳,惪声。从“彳”,表示与行走有关。本义:登高,攀登)
同本义
德,升也。--《说文》
君子德车。--《易·剥》虞本。按,与剥庐对文。登也,升。君子以顺德,亦本字。
感激
然则德我乎。--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
通“得”。取得,获得
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--《老子·四十九章》
是故用财不费,民德不劳。--《墨子·节用上》
德〈名〉
道德,品行;;
德,德行。--《篇海类编》
德行,内外之称,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--《周礼·地官》注
德何如可以王矣?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六三德。正直、刚克、柔克也。--《书·洪范》。注:“至德,敏德,孝德也。”
孤不度德量力,欲信大义于天下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无德不贵,无能不官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
又如:德薄(德行浅薄);德望(品德与名誉);德器(德行器量);德被四方(品德高尚,满布天下);德薄望浅(谦词。品德低下,名望轻微);德门(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);德誉(道德声誉);德馨(道德芳馨);德艺(道德与才艺);德操(道德操行)
恩惠;恩德;
是不敢倍德畔施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。注:“恩也。”
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如:德施(恩惠;恩泽);德惠(德泽恩惠)
仁爱;善行。如:德意(善意);德政(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);德法(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);德厚(仁厚)
心意;。如:同心同德
福
百姓之德也。--《礼记·哀公问》
课<动>
(形声。从言,果声。本义:考核)
同本义(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)x
课,试也。--《说文》
操杀生之柄,课群臣之能者也。--《韩非子·定法》
成器不课不用,不试不藏。--《管子·七发》
有官而无课,是无官也;有课而无赏罚,是无课也。--苏洵《上皇帝书》
又如:课其事业;课试(试验,考核);课绩(考绩)
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
课家人负物百斤,环舍趋走。--《后汉书》
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
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更四鼓。--《儒林外史》
又如:课子(教子读书);课读(按规定的内容和数量教授或学习)
征收赋税;差派劳役
是岁,始课南徐州侨民租。--《宋书·孝武帝本纪》
又如:课役(徵抽财税,分派徭役);课以重税
占卜
有日者,能课,使之课,莫不奇中。--惠洪《冷斋夜话》
又如:课筒(占卜的签筒);课语讹言(胡说八道)
课<名>
教学科目;。如:必修课;基础课;主课;专业课
教学时间。如:上四节课;一节语文课
量∶教学课程的一部分;特指某一科目在单位授课时间(通常不超过一小时)完成的内容。如:今日上两课;这个课本内容分为二十课
税款,税x
免其课役。--魏征《隋书》
又如:国课;盐课;课口(唐时赋税有租、庸、调,其应纳赋税的人口称为课口);课户(应纳赋税的民户)
机关学校等行政上的单位(也叫科)。如:总务课;特高课
日本政府各部司、局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。如:外劣省亚洲局中国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