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〈名〉
(会意。从禾,从斗。“斗”的意思是“量”。合起来指衡量、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。本义:品类,等级)
同本义
科,程也。--《说文》
为力不同科。--《论语·八佾》
与此同科。--《论衡·幸偶》
君歌且休听我歌,我歌今与君殊科。--韩愈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》
又如:科品(种类;等级);科荣(科第荣华);科爵(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)
法令;刑律
三仪同科。--《太玄·玄离》。注:“法也。”
从水之科满。--《太玄·从》。注:“法也。”
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又如:科防互设(条律禁令交相设置);科文(法令条文);科令(法令;律条);科戒(修道的戒律、法规)
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x
设程试之科,重金爵之赏。--韦昭《博奕论》
又如:科分(科举中式之年份);科甲出身(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);科法(科举取士之法);科贡(泛指科举)
条款;段落
科条既备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
又如:科段(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);科条(科目,项目;条例;谓分类整理成条款、纲目)
法式;规制;。如:科式(法式。指宗教仪式);科制(制度;程式)
课程或业务的分类。如:文科;工科;理科;科本(课本,教科书)
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;。如:科研所(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);科业(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);科道(指科道两衙门)
指科斗文字。我国古代字体之一。以其笔划头圆大、尾细长、状似蝌蚪而得名。如:科斗文(科斗文字);科斗字(科斗文字);科斗书(科斗文字);科斗籍(古文经籍)
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
鼓三通,锣三下科。--《窦娥冤》
又如:打科;笑科
草丛。如:科生(丛生);科藤(藤的一种。可以作杖、编席、制绳索)
通“窠”。坎;坑
其于木也,为科上槁。--《易·说卦》
水盈科而后进。--《孟子·离娄下》
又如:科子(坑子);科臼(窠臼);科雉(刚出窠之雉;幼雉)
科〈动〉
审理狱讼;判刑。如:科罪(判处罪刑,依律断罪);科半(指依刑律减半判罪);科决(审理判决);科案(审理查究案件)
考较;查核。如:科计(估量;计算);科校(稽核);科问(查问)
课税,征税
假此科敛丁口。--《聊斋志异》
又如:科派(摊派);科差(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);科敛(聚敛,收取财物)
谓参加科举考试x。如:科甲(旧时指科举);科进(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);科诏(指关于科举的诏令)
修剪枝蔓;芟除芜秽。如:科柏(修剪柏树。祭扫灵墓);科斧(蚕桑工具之一种。用以砍除桑树繁枝)
科〈形〉
空虚
其于木也,为科上槁。--《易·说卦》。孔颖达疏:“科,空也。阴在内为空。木即空中者,上必枯槁。”
邑<名>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。合起来表城邑。“邑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变体为右耳旁。从“邑”的字多和地名、邦郡有关。本义:国)
古代称侯国为邑
邑,国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《左传》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”朱骏声通训定声:“《书》‘西邑夏’、‘天邑商’、‘大邑周’,皆谓国。”
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。--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
又如:敝邑(对本国的谦称)
国都,京城
邑外谓之郊。--《尔雅》。郭璞注:邑,国都也
商邑翼翼。--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
(翼翼:整齐的样子)
是以论其迁邑易京,则同规乎殷盘。--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
又如:商邑(商都)。又指旧都
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旧都曰邑也。--唐·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
又如:邑庙(城隍庙);邑野(都邑郊野)
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
凡邑,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--《左传》。孔颖达疏:小邑有宗庙,则虽小曰都,无乃为邑,为尊宗庙,故小邑与大都同名
又如:邑郛(城郭);邑门(城门;都邑之门)
泛指一般城镇。大曰都,小曰邑
小则获邑,大则获城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邑小不足容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摄篆旁邑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邑有成名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俾入邑庠。
又如:邑人(乡邑中的人);邑子(同乡,同邑人);邑屋(村舍);邑落(村落);邑党(乡党);邑闾(里巷的门);邑邻(邻里)
旧时县的别称
秦有天下,裂都会而为之郡邑。--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故今之邑民,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。--宋·王安石《上杜学士言开河书》
又如:邑乘(县志;地方志);邑僚(县府中的同僚);邑尉(县尉);邑宰(县邑之长。即县令)
通称诸侯的封地、大夫的采地;
邑万家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然广不得爵邑。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又如:邑入(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);邑(邑,采邑;祭肉。借指封地的收入);邑钱(封邑的租税收入);邑赏(封地和赏赐);邑粟(采邑的赋粟);邑族(封地和宗族);邑国(古代大夫、诸侯的封地);邑租(封邑的租赋)
居民聚居的地方;
邑犬群吠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