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<名>
(形声。从糸,表示与线丝有关,己声。本义:散丝的头绪)
同本义
纪,别丝也。--《说文》
三纲六纪。纪者,理也。--《白虎通》
众之纪也。--《礼记·礼器》。注:“丝缕之数有纪。”
譬若丝缕之有纪,网罟之有纲。--《墨子·尚同上》
茧之性为丝,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,则不能成丝。--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
开端,头绪
纪,绪也。--《方言十》
又如:乱其纪(事情乱了端绪)
要领
义也者,万事之纪也。--《吕氏春秋》
故乐者,天地之命,中和之纪,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
纲领;纲纪
纲纪四方。--《诗·大雅·棫朴》
道者,万物之始,是非之纪也。--《韩非子·主道》
又如:纪经(纲常);纪纲(网罟的纲绳。引申为法纪与政纲;治理;管理);纪序(纲纪次序)
法则;准则
无变天之道,无绝地之理,无乱人之纪。--《吕氏春秋·孟春》
又如:纪法(法律;法规)
纪律。如:法纪(法度和纪律);军纪;纲纪;党纪
终极;。如:纪极(极限);纪限(极限)
仆人。如:纪纲(仆人)
历史上的或人类发展,尤指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个时代或时期。如:世纪;中世纪
地质上的分期(长于“世”,包括在一个“代”中)。如:侏罗纪;二叠纪;石炭纪;寒武纪;震旦纪
十二年的一个时期
如何四纪为天子,不及卢家有莫愁。--李商隐《马嵬》
杂记、印象或事件的非正式纪录。如:陕北纪行--义同“记”,主要用于“纪念、纪年、纪要、纪元、纪传”等,别的地方多用“记”
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本纪,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一代大事。如: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、《后汉书》
中国古国名。姜姓,春秋时为齐所灭,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
姓。如:纪信(公元前?―前204),汉初将军,赵城人。秦末为刘邦部将,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,事急纪信伪乘刘邦车出降,刘邦乘隙脱逃,纪信即被项羽杀害;纪昌(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)
纪<动>
处理;治理;
纪农协功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衣食当须纪,力耕不吾欺。--陶潜《移居》
又如:纪理(经纪,管理);纪农(治理农事)
通“记”。记录,记载
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,文、物以纪之,声、明以发之,以临照百官。--《左传·恒公二年》
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。--《论衡·须颂》
咸用纪宗存主。--张衡《东京赋》
恶能无纪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罗缕纪存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纪兴(记录兴致);纪功(记载功绩);纪述(记载叙述)
仁<名>
(会意。从人,从二。右边的二是重文。本义:博爱,人与人相互亲爱)
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。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。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
仁,亲也。--《说文》
仁者,情志好生爱人,故立字二人为仁。--《春初·元命苞》
上下相亲谓之仁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温良者,仁之本也。--《礼记·儒行》
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仁者,可以观其爱焉。--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
岂无居人?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--《诗·郑风·叔于田》
又如:仁人(有仁德的人);仁术(施行仁道、仁政的方法);仁宇(在仁德的覆蔽之下);仁瑞(仁德的瑞兆);仁朴(仁爱朴实);仁笃(仁爱笃厚);仁诲(仁爱的教诲);仁鄙(仁爱与鄙薄)
有德者之称
旧指有仁德的人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仁人网(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。指给予一条生路);仁者(有德行的人);仁里(仁者住地);仁士(仁人。有德行的人)
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,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
养之,长之,假之,仁也。--《礼记》
完美的道德
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--《论语·雍也》
仁政
以德行仁者王。--《孟子》
恩惠
则民与子仁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:“恩也。”
厚泽深仁,遂有天下。--鲁迅《伪自由书》
同情,怜悯
呼而怨,欲望其哀且仁者,愈大谬矣。--柳宗元《天说》
种子外皮内的部分--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、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。字本作“人”,明代后改作“仁”。如:核桃仁
类似果仁的东西。如:瓜子仁
人(.)
仁者,人也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。注:“人也,读如相人偶之人。”
仁者,人也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虽告之曰:“井有仁焉。”其从之也?--《论语·雍也》
古县名
又并蒲、衍、首、垣,以临仁、平丘。--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
水名
乌江,府东七十里;源出水西蛮界,绕府南与湘、洪、仁三江合。--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
等于8尺(一说7尺,也有说5.6尺或4尺的)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。通“仞”
九成之台,作于羸土,百仁之高,台(始)于足下。--《马王堆汉墓帛书·老子甲本》
姓
仁<形>
有感觉能力--与“不”连用,作否定式。如:两手不仁;皮肤不仁
温润
汉水重安而宜竹,江水肥仁而宜稻。--《淮南子》
敬辞。旧时常用于书信中;;。如:仁台;仁兄
仁<动>
亲爱
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。--王安石《上时政书》
同情;怜悯
将大其声,疾呼而望其仁之也。--韩愈《后十九日复上书》
思念
郊社之义,所以仁鬼神也;…食飨之礼,所以仁宾客也。--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