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〈动〉
(形声。从口,合声。本义:以唇啜饮。同“歃”)
张口呼气。如:哈气(哈气,张口呼气);哈什(哈欠);哈哧(喷嚏)
哈<动>
身子略弯,以此表示礼貌(不及鞠躬郑重);。如:点头哈腰
哈 <名>
口
臾儿、易牙,淄渑之水合者,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;故圣人之论贤也,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。--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
哈〈叹〉
--表示满意、惊喜或赞叹。如:哈,丰收在望!哈,真有两下子;哈呀(叹词。表惊讶、惋惜)
哈〈象〉
笑声,表示得意或满意,大多叠用
黄檗哈哈大笑。--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
哈〈形〉
鱼很多的样子
哈,鱼多貌。--《玉篇》
马虎;。如:哈沓(糊涂;马虎);哈答(马虎;随便)
哈〈形〉
蠢;傻。如:哈话(傻话;丢人话);哈达(马虎,随便)
哈〈动〉
呵斥;
姐姐不用哈我,哈我我也是说。--《儿女英雄传》
哈巴
方∶两膝外弯而行的样子
哈士蟆
即中国林蛙。产于中国东北的一种蛙,体长一般6―7厘米,背部土灰色至暗绿色,散布黄色及红色斑点,鼓膜处有一黑色三角斑,四肢有清晰的横纹,腹面乳白色,散有红色斑点,趾间有蹼,生活在阴湿之处,干燥体以及雌蛙输卵管干制品质块,即哈士蟆油,可用作强壮剂,又作“哈什蚂”,“哈什玛”
个<量>
通用个体量词,表示单独的人或物
个,枚也。--《集韵》
俎释三个。--《仪礼·士虞礼》
竹竿万个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正义:“竹曰个,木曰枚。”
字亦作“箇”
箇,箇数,又枚也。--《广韵》
俗又作“個”
只有个爹爹,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。--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--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
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。如:一个人;一个影子
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
一面旗,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。--睢景臣《哨遍·高祖还乡》
又如:一个(只)耳朵;一个(所)学校
跟动作有关的用法
“一个”跟少数名词、动词结合,用在谓语动词前,表示快速或突然。如:一个箭步窜了上去;一个跟头栽下来
用在动词和约数之间,以使语气轻快、随便。如:哥儿俩才差个两、三岁
用在动词和宾词之间。常常连用两个,有时还在后面加“的”或“什么的”。整个句子显得轻快、随便。如:他就爱画个画儿、写个字什么的
有时表示一次。如:我跟她见了个面
<助>
我做衙内真个俏,不依公道则爱钞。--陆仲良《陈州粜米》
天地也!做得个怕硬欺软,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。--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个<代>
这;那;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--唐·李白《秋浦歌》
又如:个般(这样,这般);个样(这般,这样);个侬(这人,那人);个时(这时);个是(这是);个能(这样;如许)
个<名>
单个;单独。如:个人;个体
身体或物体的大小。如:矮个子;小个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