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〈动〉
(形声。从口,合声。本义:以唇啜饮。同“歃”)
张口呼气。如:哈气(哈气,张口呼气);哈什(哈欠);哈哧(喷嚏)
哈<动>
身子略弯,以此表示礼貌(不及鞠躬郑重);。如:点头哈腰
哈 <名>
口
臾儿、易牙,淄渑之水合者,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;故圣人之论贤也,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。--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
哈〈叹〉
--表示满意、惊喜或赞叹。如:哈,丰收在望!哈,真有两下子;哈呀(叹词。表惊讶、惋惜)
哈〈象〉
笑声,表示得意或满意,大多叠用
黄檗哈哈大笑。--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
哈〈形〉
鱼很多的样子
哈,鱼多貌。--《玉篇》
马虎;。如:哈沓(糊涂;马虎);哈答(马虎;随便)
哈〈形〉
蠢;傻。如:哈话(傻话;丢人话);哈达(马虎,随便)
哈〈动〉
呵斥;
姐姐不用哈我,哈我我也是说。--《儿女英雄传》
哈巴
方∶两膝外弯而行的样子
哈士蟆
即中国林蛙。产于中国东北的一种蛙,体长一般6―7厘米,背部土灰色至暗绿色,散布黄色及红色斑点,鼓膜处有一黑色三角斑,四肢有清晰的横纹,腹面乳白色,散有红色斑点,趾间有蹼,生活在阴湿之处,干燥体以及雌蛙输卵管干制品质块,即哈士蟆油,可用作强壮剂,又作“哈什蚂”,“哈什玛”
被<名>
(形声。从衣,皮声。本义: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;被子)
同本义-
被,寝衣,长一身有半。--《说文》
翡翠珠被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·序》
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棉被;夹被;毛巾被;被窝(覆以棉被,容人安睡的地方);被卧(睡眠用的被子)
表面
被<动>
被覆;遮盖
被袗衣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被练三千。--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。疏:“被是被覆衣着之名。”
皋兰被径兮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
乃祖吾离被苫盖。--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
凝霜被野草。--三国魏·阮籍《咏怀》
如被冰雪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被体(涂满全体);被覆(覆盖,掩蔽;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)
蒙受,遭受
秦王复击轲,被八创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其被轰击者,则断壁危楼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寡人不详,被于宗庙之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禹、汤被之矣。--汉·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又如:被水(遭水灾);被命(奉命;受命)
及;到达
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。--《书·禹贡》
又如:被及(延及,广及)
加;施加;
允恭克让,光被四表(四海之外)。--《书·尧典》
被<介>
表示被动:叫;让-+
妆成每被秋娘妒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幸借天降大雨,房屋未被火烧。--《广州军务记》
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--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又如:芦花被微风吹起;歌本儿被人借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