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<动>
口
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;;。如:给他一张票;我给他字典;给我一片面包;给脸(给面子;给以礼遇);给个炭篓鬼戴(抹黑;使人难堪)
让;使;叫。如:给我看看;别叫风给刮散了
给<介>
表示对象、目的,相当于“为”、“替”;。如:为给人类带来利益而工作;给饥饿者所需要的食物;寄给我的信
给伤员包扎
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或表示被动语态,相当于“被”。如:机器给弄坏了;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
表示方向,相当于“朝”、“对”、“向”。如:给这儿灌水;给他送礼;给老师行礼;给他使了个眼色
给<助>
用在某些动词前面,用以加强语气,。如:保不住给忘了;风把门给吹开了;您给找个人
碗给打碎了;裤腿都叫露水给湿透了
给<形>
(形声。从糸,合声。本义:衣食丰足;充裕)
同本义;;
给,相足也。--《说文》
事之供给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岁岁广开,百姓充给。--《齐民要术·序》
则日不足,力不给。--《韩非子·有度》
要曰强本节用,则人给家足之道也。--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
又如:给富(丰足富裕);给足(丰足)
口齿伶利
御人以口给,屡憎于人。--《论语》
又如:给口(口才敏捷);给捷(敏捷)
给<动>
充足的供给,以物质给予对方
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给贡职郡县。(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。给,供。)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给其食用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请铸铜记给之。--《宋史·职官志》
艺蔬自给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给军民赏月钱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又如:补给;配给;自给自足;给使(供人差使);给与(授物与人)
授与,交付
若残竖子之类,恶能给若金!--《吕氏春秋》
给<副>
速,捷
富必给贫,壮必给老。--《邓析子》
不<副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,
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事(不好的事情)
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…。如:不男不女;不明不白;不知不觉
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。如:不问而知;不寒而栗;不翼而飞
作为虚词,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。如: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
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,前面常加“什么”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)。如:道理不道理,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
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
不以累臣衅鼓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又如:不客气,不客气;不谢,不谢
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x。如:我呆不下去了;吃不了;办不到
单用,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。如:他知道吧?不,他不知道;别提那件事。不,我要提
用在句末,构成问句。如:不知小何在家不?;奶奶说的对不?
<古>
同“否”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不<助>
用来加强语气。如:好不吓人;不几(岂不是)
用来调整音节
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--《诗·小雅》。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不<形>
通“丕”。大;
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--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
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--《管子·心术》
注意:“不”字在第四声(去声)字前念第二声(阳平),如“不必”;“不是”。本词典为方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不”字,都注第四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