训<动>
(形声。从言,川声。本义:教育,教导)
同本义;;
训,说教也。--《说文》
大训。--《书·顾命》
告之训典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是为明训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教也。”
务材训农,通商惠工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,素不闻诗书之训。--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训俭示康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训蒙(在私塾教授小学生);训蒙教授(教幼童的私塾先生);训人(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);训章(训示规范)
解说,注释。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x
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,况文烦富,行于世者,失其旨要,故撰为《略解》焉。--三国魏·曹操《孙子》序
又如:训故(同训诂);训义(解释文字的意义);训解(训释解说);训传(训解经义)
训练;讲习;
有智略,能训治军旅。--宋·王安石《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》
又如:训戎(训练军旅);训治(训练整治)
顺从;归顺
四方其训之。--《诗·大雅·抑》
于帝其训,又,是训是行。--《书·洪范》
取名
后志存小字,不训法名者,遵慈母之意也。--宋·赞宁《宋高僧传》
训<名>
典式、法则;。如:训令;训典(古圣王的典籍);训格(教训,规范);训范(足可为法的规范、典范)
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。如:训诰(训教导之辞;诰,指诏书或告诫之文)
解说的词语;。如《尔雅·释训》
荫<名>
(形声。从艸,阴声。本义:树阴)
同本义
荫,草阴也。--《说文》
荫,草阴地也。--《广韵》
赵盂视荫。--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注:“荫日景也。”
玉足以庇荫嘉谷。--《国语·楚语下》
荫不祥之木。--《淮南子·说林》。注:“荫,木景也。”
武王荫暍人于樾下。--《淮南子·人间》
树成荫而众鸟息焉。--《荀子》
又如:树成荫而众鸟息;垂荫万亩;荫樊(树荫浓密)
日影。如:荫影(树木等在阳光照射下所投下的阴影)
指地窖或暗室;
则一荫之曲豉,尽美而多量。--《潜夫论·德化》
又如:荫室(谓阳光照射不到的屋舍,如窑洞、地窖之类)
荫<动>
字亦作廕。遮蔽
若君实庇廕膏泽之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本根无所庇荫矣。--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
榆柳荫后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有松可荫。--明·顾炎武《复庵记》
又如:荫干(阴干);荫屋(遮蔽不通风的地窖)。借指庇护
夫为人君者,荫德于人者也。--《管子》
又如:荫附(谓自附于豪强之家以求荫庇)
荫<名>
庇荫().'。封建时代,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、得官
武王荫暍人于樾下。--《淮南子·人间》
少以父荫。--《隋书·柳述传》
继子荫孙图富贵,更无一个肯回头!--《西游记》
又如:荫恤(因前代功德而得到官职或抚恤);荫籍(依赖先辈有功而得到恩赐的官职);荫生(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