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
用于“提防”、“提溜”等
提防
小心防备,警惕
只要提防他便了;岂不闻古人言:“吃饭防噎,走路防跌。”--《水浒传》
提〈动〉
(形声。从手,是声。本义:悬持;悬空拎着物品)
同本义'
提,挈也。--《说文》
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--《诗·大雅·抑》
提刀而立。--《庄子·养生主》
一贼提刀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锥传》
椊下提殴之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提竹筒丝笼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提壶,提桶;提开水;提掳(拎,拿);提举(提而举之)
引申为带领;统领。古代如提督、提举、提点、提刑、提学、提法诸官名,皆取此义
今又提一旅孤军。--宋·岳飞《五岳祠盟记》
又如:提军(率领军队);提动(调动);提兵(率领军队)
紧紧拿着;执持
以是与天子提衡,争秩于诸侯。--《管子·轻重己》
又如:提握;提笔(握笔。指写文章);提刀(持刀)
说起,提及
三桩儿誓愿明提遍。--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又如:提秽(话语不干净;指责);提名抖姓(提名道姓);提念(说起)
指出;举出
记事者必提其要,纂言者必钩其玄。--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
提拔;提升
感其提拔之恩。--房玄龄《晋书》。
又如:提引(提拔);提奖(提拔奖励)
携带;
提一匕首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奉承亲戚,提挈妻子而寄托之。--《墨子·兼爱下》
掷;
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,杀之。--《汉书·吴王濞传》。师古曰:“提,掷也。”
拔剑四面提出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
宛市百姓共提击之。
以冒絮提文帝。--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
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;。
如:提问题;提方案;提要求;提意见
提醒。
如:提撕点醒(提醒;提引);提撕(提引;提醒);提亮(提醒);提点(提醒指点);提省(提醒)
扶持。
如:提掇(提携。帮助,照顾);提援(营救;解脱);提掖(挟住两腋将人拎起)
传讯,指提取犯人。
如:提事(捕快);提犯人;提问(传讯审问);提解(押送犯人或财物)
提〈名〉
一种垂直向上舀油、酒等的器具,有很长的把儿,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。
如:油提;酒提
提梁。篮、壶等的提手。
如:提炉(有提梁的香炉)
姓
提〈量〉
用于提着的物体,其重量没有确数。
如:一提金;一提银
民<名>
(指事。从古文之象。古文从母,取蕃育意。古代指黎民百姓,平民。与君、官对称)
同本义
民,众萌也。从古文之象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古文从母。取蕃育也,上下众多意,指事。
民,氓也。--《广雅》。按,土著者曰民,外来者曰氓。
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,有商民,有农民,有工民。--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
夫民神之主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
无子曰兆民。诸侯曰万民。--《左传·闵公元年》
黎民阻饥。--《书·舜典》
民不适有居。--《书·盘庚上》
哀我征夫,独为匪民。--《诗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--《论语·泰伯》
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又如:民夫(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);民户(民家);民居(百姓居住之所);民服(平民的衣服);民宅(民房);民望(民众的希望、心愿;在民众中的声望);民牧(民众的治理者。后指地方的长官);民情(民众的心情、意愿);民役(民众所承担的劳役);民利(民众的利益);民命(民众的意旨;民众的生命;人命);民和(民众和睦团结);汉民;回民;藏民;民壮(清朝州、县官的卫兵。即三班中的壮班);渔民;农民;牧民;民膏(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);民经(人民的规范);民熙物阜(人民安乐,物产富饶。形容升平景象);民害(人民的祸害);民力(人民的财力和劳力);民脂(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);民财(人民的财物);民纪(人民行为的准则);民祗(人民所敬畏者)
泛指人;;;
民受无地之中以生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
食者,民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》
石斧之民。--〔英〕赫胥黎著、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又如:民性(人的天赋本性);民灵(人和神);民智(人的聪明才智)
民<形>
民间的;
轻徭薄赋,以宽民力。--方勺《方腊起义》
又如:民谣(民间流传的歌谣);民营(民间经营);民语(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);民狱(民间诉讼案件);民社(民间祭祀土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