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<动>
谏正
证,谏也。从言,正声。--《说文》
士尉以证靖郭君,靖郭君不听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高诱注:“证,谏也。”
又如:证谏(直言规劝)
证<名>
通“症”。病症;
然后先生之言,为思陵对证之药也。--清·黄宗羲《子刘子行状》
假借为“徵”。今亦用为證验字。证据;
索证正不在远。--英赫胥黎著、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证<动>
(形声。从言,正声。繁体为“登”声。本义:告发)
同本义
證,告也。从言,登声。--《说文》
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--《论语·子路》
又如:证父(告发父亲)
谏诤。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,劝人改正.'
愎过自用,不可证移。--《吕氏春秋·巫徒》
验证;证实;
所以證之而不远。--《楚辞·惜诵》。注:“验也。”
而胗独证据其事。--《后汉书·缪肜传》
援古证今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又如:证占(验证);证验(验证);证类(以同类事物作证);证审(验证审察);证察(考证审察)
佛教用语。参悟,修行得道;
禅师后证果,居于林虑山。--唐·张鷟《朝野佥载》
又如:证果(修得妙道);证圣(证入圣果);证悟(修行得道);证业(证悟业果)
证<名>
证据,凭据;;
慎用六證。--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
罪无申证,狱不讯鞫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:证明师(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);证左(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,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)
证件;证书;。如:工作证;身分证;出生证;健康证
芬〈名〉
(会意。从艸,从分,分亦声。本义:香气)
同本义
芬,草初生其香分布也。--《说文》
芬,芬香也。--《广雅》
天地之行分、苦味也。--《春秋繁露》
苾苾芬芬。--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
芬馥肸蚃。--左思《吴都赋》
芳菲菲而难亏兮,芬至今犹未沬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又如:芬苾(芳香);芬烈(香气郁烈);芬郁(香气浓郁;亦谓芳香和腐臭)。使感到芬芳
至其可人之口者,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特别好闻的香气
流芬赋采,风靡云旋。--潘岳《芙蓉赋》
比喻盛德或美名;
扬芬千载之上。--《晋书·桓彝传》
又如:扬芬千载(扬名千年);芬烈(喻功业盛美)
通“粉”。米细末,化妆用的粉末
五隐之状,黑土黑苔,青怵以肥,芬然若灰。--《管子·地员》
芬〈形〉
和,和好
芬,和也。--《方言十三》
又如:芬芗(和调)
通“纷”。乱,杂
乘玄四龙,回驰北行,羽旄殷盛,芬哉芒芒。--《汉书·礼乐志》
又如:芬芬(纷纷。杂乱的样子)
通“坟”。隆起的样子-
五壤之状,芬然若泽、若屯土。--《管子·地员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