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<动>
(会意兼形声。从攴从正,正亦声。攴敲击。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。“正”是光明正大。本义:匡正)
同本义
政,正也。--《说文》
政者,有所改更匡正。--《论语·有政》马注
必从上之政下。--《墨子·天志上》
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--清·秋瑾《致琴文书》
又如:正己
主持政事
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:政本(为政的根本);政主(执政者);政官(掌管军政的官员);政术(施政的方法);政要(施政要领);政理(为政之道);政路(为政的途径)
政<名>
政治;政事;
其政不获。--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释文:“政,政教也。”
使帅其属而掌邦政。--《周礼·夏官》
荆国之为政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论厚薄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上下肃然,称为政理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元政紊弛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言时政者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沽名乱政。
又如:政化(政治和教化);政地(处理政事的地方);政争(政治斗争);政役(政事役使);政拙(拙于政事);政制(政治制度);政俗(政治与风俗)
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。如:民政;邮政;财政
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。如:家政;校政
政策;法令;;
先王之政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袁有守多惠政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政刑(政令和刑罚);政典(政策和制度);政条(政令);政道(施政的方略)
官长;主事者
政诸侯。--《墨子·非命上》
以为大政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
周公作立政。--《书·立政》
又如:学政;盐政
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。如:历官七政
政权
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
策略其次伐兵,下政攻城。--《孙子》
朝廷;政府机关;
在其政府,与韩琦同心辅政。--脱脱《宋史》
姓
函<名>
(象形。今隶误作函。本义:舌)
同本义
圅,舌也。--《说文》
若合而函吾中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。注:“入也。”按,如舌之在口中也。
口上曰臄,口下曰圅。--《通俗文》
噱,圅舌也。--《广雅·释亲》
盛物的匣子、套子
函封之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函封。
买五人之脰而函之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又如:剑函;镜函
传达消息或指示的信件(古代寄信用木函)。如:函仪(信件礼物);函章(信件公文);函片(信件);函札(书信)
邮政。如:函购
信封
发函伸纸,…。--《文选·吴质·答东阿王书》
铠甲
函,铠也。--《广雅》
又如:函人(制造铠甲的工人)
函〈动〉
包含;容纳
席间函丈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容也。”
夫函牛之鼎沸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。注:“受一牛之鼎也。”
以函夏之大汉兮。--《汉书·扬雄传》。注:“包容也。”
函之如海。--《汉书·叙传》。注:“读与含同。”
臣蜯函珠。--张衡《南都赋》
又如:函夏(包函诸夏。意指中国全部);函括(包含,包括);函盖(包含;概括)
容纳。如:函牛(谓能容纳一头牛,指大鼎);函受(犹容纳;包容);函育(容纳化育);函席(谓能容一席的小地方)
用匣子或封套装盛
函梁君臣之首。--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》
又如:函匣(谓置物于匣中);函封(用匣子盛而封之);函首(用匣子装盛人头)
致函;去信。如:函请(用书信请求或邀请);函调(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;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);函邀(用书信方式进行邀请)
陷入
若合而函吾中,吾上下必败其左右。--《国语·楚语上》
函〈形〉
宽阔
伊兹都之函宏。--左思《吴都赋》。注:“宽大也。”
又如:函弘(广大。弘,或作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