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<名>
(形声。从心,生声。本义:人的本性)
同本义
性,人之阳气性善者也。--《说文》
性,质也。--《广雅》
天命之谓性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自诚明谓之性。
不可学,不可事,而在人者谓之性。--《荀子·性恶篇》
五性者何?仁义礼智信也。--《白虎通》
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--《论语·阳货》
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。--《荀子·正名篇》
又如:性根(根性;本性);性行(人的禀性和行为);性气(人的个性和脾气);个性(人的本性;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或理性);禀性(本性);性尚(本性的爱好和崇尚)
事物的性质或性能;
则天之明,因地之性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物性之苦。--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物性之不同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性力(指药性和药力);性状;共性(共同具有的性质)
通“生”,生命;生机
莫保其性。--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
民乐其性,而无寇雠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
为炮烙以伤民性。--《韩非子·难势》
性命寿长,终其天年而不夭伤。--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
以治气养性,则身后彭祖。--《韩诗外传·卷一》
又如:性理(谓生命之原理);性类(犹生类,指有生命的物类)
性情;脾气
动心忍性。--《孟子·告子下》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--晋·陶潜《归园田居》
吾性不喜华靡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性悖妄。--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
尊德性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又如:性行淑均(性格和善,品行端正);性耽隐癖(秉性迟钝,甘子寂寞);性起(发脾气);性理(性情和理智)
性别x。如:男性;女性;雄性;雌性
语法中词的属性。如:阳性、阴性、中性
指与生殖、性欲有关的。如:性感;性欲
佛教语。指事物的本质。与“相”相对。如:性心(佛教语。真心。即自性清净心);性火(佛教语。谓遍布于一切物质现象的火性);性宗(道家的一宗派,主张以修性为本);性相(性指事物的本性;相指事物的表相)
内心。如:性地(聪慧;修养);性窦(心窍);性识(天分,悟性)
赤<形>
(会意。甲骨文,从大(人)从火。人在火上,被烤得红红的。一说“大火”为赤。本义:火的颜色,即红色)
同本义
赤,南方色也。--《说文》
赤者,火色也。--《书·洪范·五行传》
其色赤。--《素问·风论》。注:“赤者,心色也。”
赤刀。--《书·顾命》。郑注:“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。”
色赤椒好。--《齐民要术·种椒》
困于赤绂。--《易·困卦》。郑注:“朱深曰赤。”
日上,正赤如丹。--姚鼐《登泰山记》。又如:赤刀(刀口赤色的宝刀);赤衣(红色衣服);赤丸(红色弹丸);赤日(红日;烈日);赤石(红色的石头);赤泥(呈红色的泥土)
忠诚;真纯;
推赤心于天下。--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又如:赤心(忠心);赤衷(赤诚的心意);赤情(真诚的心意)
裸露
当流赤足蹋涧石,水声激激风吹衣。--唐·韩愈《山石诗》
又如:赤剥(光身子);赤巴巴(赤裸裸;毫无掩饰);赤脚大罗仙(传说中得道的李君);赤条精光(全身赤裸)
空;尽;一无所有;x
晋国大旱,赤地三年。--《韩非子·十过》
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。--苏轼《送范纯粹守庆州》
又如:赤淋淋(赤条条,一丝不挂);赤白白(一无所有);赤洒洒(形容无牵无挂)
赤<名>
古以赤为南方之色,后因以赤指南方。如:赤帝(神话中的南方之神。代指汉高祖刘邦);赤方(指南方);赤位(指南方);赤天(南方的天)
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,火色赤,后因以借指汉朝。如:赤德(指汉朝的气运)
“赤子”的简称。指婴儿。如:赤襁(指婴孩);赤子苍头(泛指老人小孩。苍头:原指老仆,此指老人)
指鲜血。如:赤津津(鲜血渗流的样子);赤臭(血污腐臭之气)
共产党
这里现亦大讨其赤,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。--鲁迅《书信·致李霁野》
赤<动>
除掉,诛灭
此祸水也!指日赤吾族矣!--《聊斋志异·小翠》
又如:赤族(诛灭全族);赤诛(诛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