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<名>
(会意。从“囗”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“国”)。“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邦国)
周代,天子统治的是“天下”,略等于现在说的“全国”
国,邦也。--《说文》
以佐王治邦国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。注:“大曰邦,小曰国。”
方千里曰国畿,诅祝以叙国之信用,以资邦国之剂信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:“国谓王之国;邦国,谓诸侯国也。”
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丘也闻有国有邦者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汉·贾谊《新书·过秦论上》
又如:齐国;晋国;郑国
国都,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。又称国城,国邑
国中九经九纬。--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:“城内也。”
三曰国禁。--《周礼·士师》。注:“城中也。”
在国曰市井之臣。--《孟子》。注:“谓都邑也。”
土国地漕。--《诗·邶风·击鼓》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武夫力而拘诸原,妇人暂而免诸国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愿君顾先王之宗庙,姑反国统万人乎!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馋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--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国中(王城之内;国内);国人(国都中的人);国迁(国都迁徙);国阴(都城北郊);国郊(国都周围地名);国禁(古代国都中的禁令);国邑(城邑);国刑(城中施行的刑罚)
国家;;
聊以行国。--《诗·魏风·园有桃》
国无有残。--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--宋·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
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》
又如:国纪(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);国帑(国库中的钱币);国禄(国家的俸禄);国课(国税;国家税收);国器(可主持国政的人才)
古代王、侯的封地
汉王之国,良送至褒中。--《史记·留侯之家》
孟尝君就国于薛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又如:国租(封地的田赋)
帝王'。如:国孝(为皇帝、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);国丈(帝王的岳父);国太(帝王之母的俗称);国姻(帝王的姻亲)
部落
韩凡七十八国。伯济是其一国焉。大者万余户,小者数千家,各在山海间。--《后汉书》
地方
荆州北据汉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,此用武之国。--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--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
家乡
侃欲逊位归国,佐吏等苦留之。--《晋书》
姓
和<形>
和谐;协调。;
和,相应也。--《说文》
和,谐也。--《广雅》
音声相和。--《老子》
乐从和。--《国语·周语下》
倡予和女。--《诗·郑风·萚兮》
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--《易·中孚卦》
与讴谣乎相龢。--《文选·王褒·洞箫赋》
和五声。--《吕氏春秋·慎行论》
圣人为能和。
和乐之本也。
夔能和之。
又如:和合日(和谐、合好的吉日);和合会(合好;和谐);和令(和谐畅适);和比(和谐)
和顺;平和;。如:和衷(和善。今称和衷共济,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);和昶(和畅);和直(平和爽直;和顺正直);和正(和顺端正)
和睦;融洽;
颜色愈和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言和而色夷。--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又如:和友(和睦友爱);和比(和睦;和谐);和居(和睦相处);和勉(和睦互勉)
喜悦。如:和悦(和乐喜悦);和喜(和洽喜悦);和愉;和怿(和悦)
暖和;和煦;晴和
海上风和日暖。--刘斧《青锁高议》
春和景明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天稍和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久而乃和。--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和无寡。--《论语·季氏》
又如:和清(温和清朗);和媚(温和美好)
适中;恰到好处。如:和售(以平价相买卖);和成(适量的饮食);和口(适口;可口);和味(适口之食)
指身体健康舒适
和于身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又如:和宜(合适,舒服);和胜(病愈);和舒(和畅舒适)
日语的,日本的。如:汉和辞典;和服
搀和,混和x
松脂蜡和纸灰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泪珠和笔墨齐下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和〈动〉
调和;调治;调适;。如:和味(调和食物的滋味);和羹(五味调和的羹汤);和弱(调和抑制);和通(调和;和畅)
和解;息争而归和平
与楚以和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如:和番(以婚姻安抚外族,和睦异族);和盟(和好结盟);和邻(与邻国媾和交好);和宁(和解,平息);和释(和解;消除)
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。如:这盘棋和了
交易。如:和售(平价交易);和价(谓官定的平价);和籴(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);和市(指与少数民族交易)
合。汇合;结合。如:和合
和〈名〉
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。如:五和七的和是十二
和平。如:讲和;求和;议和
和〈介〉
与;跟。如:和人群一同去
向;对;跟--表示动作的对象。如: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;和他父亲谈及此事
跟--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。如: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;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
和〈连〉
与。如: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;北京、天津、上海和广州
加在一起。如: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
表示选择,相当于“或”。常用于“无论、不论、不管”后。如:去和不去,由你自己决定
和〈动〉
掺合;混杂。如:和药(调制药物);豆沙里和点儿糖;和羹;和泥儿
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x
与他们甚么相干?怎么也和在里头?--《文明小史》
蒙哄,欺骗。如:和哄(哄骗);和欺(哄骗)
和<量>
用于时间,相当于“会儿”
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,把出席帽儿来。--《古今小说》
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,相当于“次”、“道”。如:衣裳已洗四和;头和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