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<名>
(形声。从阜,昜声。从阜,与山有关。本义:山南水北)
同本义
阳,高明也。--《说文》
山南为阳,水北为阳。--《谷梁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
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。--《尔雅》
利刊阳木而火之。--《周礼·柞氏》。注:“生于山南为阳木。”
河阳之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华山之阳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阳谷皆入汶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
又如:衡阳(在衡山之南),洛阳(在洛河之北);阳陆(山之南);阳濒(水之北岸);阳林(生在山南的林木);阳木(山南之木);阳柯(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);阳崖(向南的山崖);阳坡(向阳的山坡)
太阳
湛湛露斯,匪阳不晞。--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
阳春布德泽。--《乐府诗集·长歌行》
斜阳草树。--宋·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少年如朝阳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阳精(太阳);斜阳;阳宗(指太阳);阳明(太阳、阳光。也指光明。人体经络名);阳彩(日光,太阳的色彩)
物体的正面,前面;
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,无字处为阳。--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钱面》
男性生殖器
其国男子年五十余,阳多痿。--《海国闻见录·东洋记》
又如:阳物(男性生殖器)
农历十月的别称。如:阳月(农历十月的别名,也称小阳春);阳朔(农历十月初一)
精液
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,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,过此为婚为野合。--《玉堂嘉话》
外面;
必谋功不察志,论阳效不存阴计。--汉·王充《论衡定贤》
又如:阳浮(表面顺从);阳效(表面的功效);阳冻(地面上的冰冻);阳事(外治,宫廷以外的政事);阳冰(结在水面的冰)
晴天;
仰福帝居,阳曜阴藏。--《文选·张衡·西京赋》
天;
阳灵停曜于其表,阴祗雾于其里。--《文选·左思·魏都赋》
又如:阳灵(天神);阳祀(祭天及宗庙)
人世
唐王游地府,回生阳世,开设水陆大会,超度阴魂。--《西游记》
又如:阳类(人世间的物类);阳寿(人在世间的寿命);阳报(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);阳功(人间功德)
额。又指前面正面
凡卜,辨龟之上下,左右,阴阳,以授命龟者,而诏相之。--《周礼》
眸子。借指美目
阳,《方言》:燕、代、朝鲜、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。--卷子本《玉篇》
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,跟“阴”相对(,,.),。如:阴阳二气;阳九
古代阴阳家、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,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,有旱灾九年,称为阳九。其余尚有阴九、阴七、阳七、阴五、阳五、阴三、阳三等。阳为旱灾,阴为水灾。
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,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。阳九为奇数,为阳数之穷;百六,偶数,为阴数之穷。
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,小百六;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,大百六。(天厄称为阳九,地亏称为百六);阳干(指十干中的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。即列于单数位天干。与阴相对);阳木(春夏所生的树木。一说为山南之木);阳辰(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,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戊六日为阳辰,余六日为阴辰);阳鱼(鱼。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,故名);阳童(未成年而死的庶子。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,女孩夭亡为阴童);阳施(阳气散布);阳道(外事,政事);阳会(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);阳德(阳气。也指日);阳错(阴阳家的迷信之说);阳声(古乐声分阴阳,六律为阳声。也指清声);阳灵(祭天之所。也指太阳)
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
太阳藏独至,厥喘虚气逆,是阴不足,阳有余也。--《素问》
又如:阳病(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);阳疾(中医指热邪)
春秋国名。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
春秋燕邑名。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
指春夏
夫人在阳则舒,在阴则惨,此牵乎天者也。--张衡《西京赋》
又如:阳和(春天的暖气);阳夏(夏季);阳时(春夏之时);阳官(指《周礼》中的春官)
中午
夏后氏祭其暗,殷人祭其阳,同人祭日以朝及暗。--《礼记》
通“旸”。日出
殷人祭其阳。--《礼记·祭义》。郑玄注:“阳,读为曰雨曰旸之旸。”
艾,时阳若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
姓。如:阳成(复姓)
阳<形>
凸出。如:阳沟里失风(喻在安全场合出事);阳文(镂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。也称阳识);阳刻(浮雕)
带正电的。如:阳电;阳极
颜色明亮
神光离合,乍阴乍阳。--曹植《洛神赋》
鲜明-
得时之麻,必芒以长,疏节而色阳。--《吕氏春秋》
温暖
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--《诗·豳风》
又如:阳回(阳气回转);阳晁(晴朗的早晨);阳嘉(春日的暖气);阳春有脚(比喻为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)
干旱
太白司艾,西岳国师典致时阳,白炜象平,考量以铨。--《汉书》
诈伪
皆阳应曰。--明·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如:阳言(诈言。同佯言)
奇数
阳数奇,阴数偶。--《白虎通》
又如:阳爵(奇数的爵位等级);阳数(奇数)
阳<动>
外露;显露;
仲尼曰:“无入而藏,无出而阳,柴立其中央。”--《庄子·达生》
假装;
而箕子被发阳狂。--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
然阳浮慕之。--《史记·酷吏张汤传》
故胜己者,则不得闻,闻亦阳不知也。--晋·葛洪《抱朴子》
复苏;生长;
日月还复周,我去不再阳。--晋·陶潜《杂诗》
通“扬”。举起;
君子阳阳。--《诗·王风·君子阳阳》。王先谦云:“阳为扬之假借。”
其声清阳而远闻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
阳<副>
表面上
吴主孙休,恐其内变,阳示恩宠,内实防之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阳施阴夺(表面给予,暗中夺回);阳奉阴违
省<名>
(会意。从眉省,从屮。甲骨文和小篆字形,象眼睛观察草。本义:察看)
王宫禁署,禁中'
禁台省中,连闼对门。--左思《魏都赋》
又如:省中(宫禁之中);省内(宫禁之内)
官署名称
投词院直至省,将冤屈叫几声,诉出咱这实情。--《陈州粜米》
行政区域名。元代中央置中书省,于各路设行中书省,称为行省。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,自后即以省为地方行政区域的通称
宋,怀庆青华镇人,工技击,七省好事者皆来学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又如:省元(礼部考试中的第一名进士。因礼部属尚书省,故称)
通“眚”。灾祸;过失;
大省者何?灾省也。--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
王省惟岁,卿士惟月,师尹惟日。--《书·洪范》
乃惟省哉。--《潜夫论·述赦》。王继培云:“省哉,今作眚灾。”
省<动>
减少;精简
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,及介省矣。--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。注;“小减曰省。”
省囹圄。--《礼记·月令·仲春》。注:“省,减也。”
省攻伐之心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。注:“省,减也。”
省商贾之数。--《荀子·富国》
由父省也。--《史记·吴王濞传》
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。--《荀子·仲尼》
省徭役,减征赋。--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又如:省刑(减少或减轻刑罚);省笔(减少字的笔画)
节约;
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。--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省时间;能省的就省;省工;省口(不说话);省陌(亦作“省钱”。把不足一百的钱钞当作一百叫作“省陌”)省衣节食(犹言节衣缩食。指生活节俭)
免除;非除;;
哥哥可省烦恼。--《水浒全传》
又如:这个字不能省;省却(免去;除掉);省罢(裁减;罢免);省可(省可里。省得,免得,休要);省释(免罪释放)
省<动>x
同本义x
省,视也。--《说文》
省,察也。--《尔雅》
省其文采。--《礼记·乐记》。注:“审也。”
退而省其私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:“视也。”
省农功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。注:“观也。”
王省惟岁。--《书·洪范》
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。--《易·观》
又如:省方(视察四方);省耕(古代帝王巡视春耕)
检查x'
吾日三省吾身。--《论语·学而》
日省月试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。注:“考校其成功也。”
又如:省心改过(反省内心,改正错误);内省;省牲之所(屠宰、烹饪牛羊等祭品的地方。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,以示虔诚,叫省牲);反省
探望,问候(多指对尊长)'
昏定而晨省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问其安否何如。”
陈子灿省兄河南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次日起来,省过贾母,因往王夫人处来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省拜(谒见。叩拜父母长辈等);省宫闱(应召入宫探视);省候(探望问候);省晨(早晨问候);省问;省墓(扫墓)
明白
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,你还不省?--《西游记》
又如:省会(喻示;晓喻);省着(知道;晓得);省谕(通知;告知);省得(懂得);省不的(不明白;不懂)
醒悟;
虽然是眼角儿传情,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。--《西厢记》
又如:不省人事;省得(醒悟);省释(劝化并释放);深省;猛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