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〈名〉
(形声。从水,共声。本义:大水)
同本义
洪,洚水也。--《说文》
汤汤洪水方割。--《书·尧典》
洪水芒芒。--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
洪水横流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又如:山洪;防洪;蓄洪;分洪;洪河(大河);洪峰
河道陡窄流急之处
定国既去逾月,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,追怀曩游,已为陈迹,喟然而叹。--宋·苏轼《百步洪》
徐州百步洪,吕梁上下二洪。--明·陆容《菽园杂记》
河流分道之处
东江木落水分洪,伐尽黄芦洲渚空。--宋·王安石《东江》诗
姓
洪〈形〉
大。与“小”相对;
洪波涌起。--《乐府诗集·曹操·步出夏门行》
声如洪钟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又如:洪烈(巨大的功绩);洪仁(胸怀宽广,仁义待人);洪范(大名;伟业);洪慈(洪恩)
中医名词。谓脉象浮而有力。如:洪芤(指脉博阳虚,手指重按时有两边有而中间无,好像手指按葱管的感觉)
烛<名>
(形声。从火,蜀声。本义:古代照明用的火炬)
同本义
烛,庭燎大烛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燋也。未爇曰燋,执之曰日烛,树地曰庭燎。苇薪为之,小者麻蒸为之。
执烛于西阶上。--《仪礼·燕礼》
共坟烛庭燎。--《周礼·司烜氏》。注:“树于门外,曰大庭燎。”
独不见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火在地曰燎,执之曰烛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注
举烛者,尚明也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--《古诗十九首·生年不满百》
江月亭前桦烛香,龙门阁上驮声长。--陆游《雪夜感旧》
又如:烛火(火炬,火把);烛炬(指火炬或蜡烛)
蜡烛(始于唐代)
高堂粉壁图蓬瀛,烛前一见沧洲清。--李白《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》
烛分歌扇泪,雨送酒船香。--李商隐《夜饮》
淮阳多病偶求欢,客袖侵霜与烛盘。--杜牧《初冬夜饮》
又如:烛信(插蜡烛用的签子);烛奴(雕刻成人形的烛台;泛指一般烛台);烛心(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、纱线等)
姓
烛<动>
照;照亮
夫日,兼烛天下。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。--《儒林外史》
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。--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
明烛南天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又如:烛银(精光闪耀的银子);烛天(照耀天空)烛明(照亮);烛夜(照亮黑夜);烛幽(照亮昏暗);烛远(光照远方);烛临(由上向下照射)
洞察
智术之士,必远见而明察,不明察,不能烛私。--《韩非子·孤愤》
又如:烛知(明察洞悉);烛物(明察事物);烛微(观察入微);烛察(明察,洞察);烛鉴(明鉴,明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