训<动>
(形声。从言,川声。本义:教育,教导)
同本义;;
训,说教也。--《说文》
大训。--《书·顾命》
告之训典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是为明训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教也。”
务材训农,通商惠工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,素不闻诗书之训。--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训俭示康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训蒙(在私塾教授小学生);训蒙教授(教幼童的私塾先生);训人(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);训章(训示规范)
解说,注释。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x
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,况文烦富,行于世者,失其旨要,故撰为《略解》焉。--三国魏·曹操《孙子》序
又如:训故(同训诂);训义(解释文字的意义);训解(训释解说);训传(训解经义)
训练;讲习;
有智略,能训治军旅。--宋·王安石《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》
又如:训戎(训练军旅);训治(训练整治)
顺从;归顺
四方其训之。--《诗·大雅·抑》
于帝其训,又,是训是行。--《书·洪范》
取名
后志存小字,不训法名者,遵慈母之意也。--宋·赞宁《宋高僧传》
训<名>
典式、法则;。如:训令;训典(古圣王的典籍);训格(教训,规范);训范(足可为法的规范、典范)
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。如:训诰(训教导之辞;诰,指诏书或告诫之文)
解说的词语;。如《尔雅·释训》
政<动>
(会意兼形声。从攴从正,正亦声。攴敲击。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。“正”是光明正大。本义:匡正)
同本义
政,正也。--《说文》
政者,有所改更匡正。--《论语·有政》马注
必从上之政下。--《墨子·天志上》
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--清·秋瑾《致琴文书》
又如:正己
主持政事
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:政本(为政的根本);政主(执政者);政官(掌管军政的官员);政术(施政的方法);政要(施政要领);政理(为政之道);政路(为政的途径)
政<名>
政治;政事;
其政不获。--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释文:“政,政教也。”
使帅其属而掌邦政。--《周礼·夏官》
荆国之为政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论厚薄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上下肃然,称为政理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元政紊弛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言时政者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沽名乱政。
又如:政化(政治和教化);政地(处理政事的地方);政争(政治斗争);政役(政事役使);政拙(拙于政事);政制(政治制度);政俗(政治与风俗)
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。如:民政;邮政;财政
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。如:家政;校政
政策;法令;;
先王之政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袁有守多惠政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政刑(政令和刑罚);政典(政策和制度);政条(政令);政道(施政的方略)
官长;主事者
政诸侯。--《墨子·非命上》
以为大政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
周公作立政。--《书·立政》
又如:学政;盐政
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。如:历官七政
政权
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
策略其次伐兵,下政攻城。--《孙子》
朝廷;政府机关;
在其政府,与韩琦同心辅政。--脱脱《宋史》
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