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<名>
木名。杏树;。一种落叶乔木,叶子宽卵形,花单性,白色或粉红色,果实圆形,成熟时黄红色,味酸甜
杏,杏果也。从木,可省声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尚省声。
五沃之土,其木宜杏。--《管子》
孔子游缁帷之林,坐杏坛之上。--《庄子》
桃李梅杏,楂梨姜桂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又如:杏苑(杏树园林;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);杏林(见杏田典故。以杏林代指良医,并以“杏林春满”、“誉满杏林”等称颂医术高明);杏林得意(借指进士及第)
杏花
桃未芳菲杏未红,冲寒先喜笑东风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杏雨(杏花雨);杏腮(指杏花);杏装(杏花的装扮。指粉红色);杏殇(杏的花苞凋落。喻婴儿夭折);杏靥(指杏花)
杏仁
杏粥犹堪食,榆羹已稍煎。--《清明日忆诸弟》
又如:杏丹(方士以杏仁为主要原料所制的一种成药。传说食之能令人颜色美好);杏酪(杏仁粥。古代多为寒食节食品)
酬<动>
(形声。从酉,夀声。本义:客人给主人祝酒后,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)
同本义x
酬,主人进客也。--《说文》。凡主人酌宾曰献,宾还酌主人曰醋,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。
又如:酬献(相互劝酒);酬劝(劝酒)
酬答,报答
主人酬宾。--《仪礼·士冠礼》。注:“饮宾客而从之以财货,曰酬,所以申畅厚意也。”
交酬好货皆厚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。注:“交酬相酬之币也。”
吾无以酬之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
不有死者,无以酬圣主。--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天将以酬长厚者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酬知(酬报知己者);酬赏(报答他人而赏给财物)
应对;对答;
可与酬酢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注:“犹应对也。”
又如:酬抗(酬对;对答);酬决(应对决断);酬奉(旧时奉召应对诗文)
酬诗,以诗文互相赠答。如:酬寄(以诗文酬和寄赠);酬赓(指诗词应和)
赏赐。如:酬偿(报偿;偿还);酬赎(以钱偿值赎回);酬庸(酬劳)
筹划。如:酬想(想像,设想);酬款(筹划借款)
报复;。如:酬阻(因报复而加阻止)
酹祭。如:酬酒(以酒酹祭);酬神(祭谢神灵);酬地(以酒祭地)
酬<名>
报酬;。如:计酬(计算报酬);同工同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