啸<动>
(形声。从口,肃声。本义:撮口作声,打口哨)
同本义
啸,吹声也。--《说文》
其嘨也歌。--《诗·召南·江有汜》
不嘨不指。--《礼记·内则》
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。--《封氏闻见记》
登东皋以舒啸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俯仰啸歌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若啸呼状。--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倚修木而啸。--明·刘基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
又如:啸傲林泉(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);啸吟(长啸哀叹);啸指(以指夹唇吹之作声)
呼召,号召
嘨者,谓若有所召命,若齐庄抚楹而歌耳。--《匡缪正俗》
招具该备,永啸呼些。--《楚辞》
又如:啸引;啸召(呼唤;召唤);啸合(召唤聚集);啸侣(呼叫同类;召唤同伴);啸侣命俦(召唤同伴);啸命(高声命令)
鸟兽等的长声鸣叫;
虎啸猿啼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乳虎啸谷。--清·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·文集》
又如:鸟啸;啸萃(鸣叫而聚集);啸吼(长声吼叫);啸风(呼风);风嘶雨啸
凛凛<形>
(形声。从仌冰。禀声。本义:剌骨的寒冷)
同本义
癛,寒也。从欠,廩声。字亦作凛。又作懔。--《说文》
其性为凛。--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。注:“寒也。肾之性也。”
寒则凛冻。--《风俗通·究通》
凛凛寒风升。--潘岳《悼亡诗》
凛秋暑退,熙春寒往。--潘岳《闲居赋》
又如:凛冽(非常寒冷);凛栗(因寒冷而颤抖);凛秋(寒冷的秋天);凛气(寒气);凛寒(寒冷)
严肃而可敬畏;-
凛者,颜色惧貌。--《埤苍》
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。--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
又如:凛凛敛敛(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);凛如(严肃);凛严(严肃);凛畏(敬畏);凛如(令人敬畏);凛严(敬畏的样子)
畏惧
凛乎其不可留也。--苏轼《后赤壁赋》
又如:凛畏(畏惧);凛栗(恐惧;惊恐)
凛冽
;;寒冷刺骨
北风凛冽,大雪纷飞
凛烈
由于某种性质(如酸味、气味、猛烈性、凶暴性,寒气,或精力)的显著发展而突出于其同类
凛凛
∶寒冷
水气凛凛
;-;;;∶严整而令人敬重、害怕的样子
凛凛如生
凛然
-∶恐惧、畏惧
众官凛然
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
凛然正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