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〈名〉
古代刑具。枷械的统称
校,木囚也。从木,交声。--《说文》
屦校灭趾。--《易·噬嗑》。
何校灭耳。注:“若今枷项也。”
大校重牢,五木被体。--《新唐书》
栅栏
天子校猎。--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。注:“以木相贯穿,总为栏校,遮止禽兽而猎取之。”
又如:校猎(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。校:木栏)
校样。如:一校;二校
“校人”的省称。养马官
六厩成校。--《周礼·校人》
校正属焉。--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。注:“主马官。”
又如:校人(周礼官名。马官之长)
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。亦指“军营”
常护军傅校获王。--《汉书·卫青传》。注:“校者,营垒之称。”
五校大夫。--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。注:“军营也。”
又如:校队(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。亦指部队,队伍);校联(谓营垒相联);校骑(骑兵队伍);校垒(营垒)
校〈动〉
订正,改正文字中的错误
校,度也。--《广雅》
后购求得书,以相校,无所遗失。--《汉书·张安世传》
年逾八十,犹乎自校书。--陈寿《三国志》
又如:校稿子;校一本书;校书(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;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);校理(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;唐宋官名。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);校缀(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,连缀在一起)
考核,考察x;
比校民之有道者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
以实校之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校度(考察衡量);校官(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);校事(三国时魏、吴均设校事,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);校比(调查户口、财物;考核评定);校贯(核点经费);校数(数计)
较量
校武票禽。--扬雄《长杨赋》
不与诸弟校竞。--李延寿《北史》
又如:校兵(交战);校武(考较武艺);较勇(较量勇力);校埒(比武场);校射(比试射技和武艺);校能(比试才艺);校棋(切磋棋艺)
对抗;抗衡;
韩魏之强,足以校于秦。--《史记》
而与奥同盟之德国,示威胁俄,俄不敢校,而塞卒吞声。--梁启超《欧战蠡测》
计较;考虑
犯而不校。--《论语》
其间得失何足校。--宋·欧阳修《寄圣俞》
又如:校怨(计较怨仇);校计(犹计较);校竞(犹计较);校短推长(校短量长。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)
装饰。如:校饰(装饰);校具(装饰的物品);校体(装扮自己)
计算。如:校计(计算,核算)
锐<名>
(形声。从金,兑声。本义:芒)
同本义
锐,芒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芒者,草耑也。”
精锐的军队或士卒
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,秦数不利。--《战国策》
瑜等率轻锐继其后。--《资治通鉴》
锐气,勇往直前的气势
武夫奋略,战士讲锐。--蔡邕《释诲》
力量,劲。如:养精蓄锐
锐利的兵器
夫被坚执锐,义不如公。--《史记》
将军身披坚执锐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姓
锐<形>
锋利
锐,利也。--《广雅》
锐喙决吻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》
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?--《荀子·赋》
柔而不刚,锐而不挫。--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
又如:锐兵(犀利的兵器);锐锋(利刃);锐居(锐利,锋利);锐喙(尖利的嘴巴)
精明。如:锐密(敏锐而周密);锐达(敏锐而通达)
精锐-;-
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。--《韩非子·存韩》
又如:锐旅(精锐部队);锐士(精锐的兵士);锐卒(精锐的士卒);锐师(精锐的军队);锐器(精良锐利的兵器);锐骑(精锐勇猛的骑兵)
物体下大上小。如:锐头(尖脑袋);锐标(尖端,尖顶);锐上(尖形的额头);锐顶(头额隆起。比喻才华出众)
勇猛;急速
其进锐者,其退速。--《孟子·尽心上》
又如:锐悍(勇猛强悍);锐将(勇猛善战的将领);锐景(迅疾的身影);锐进(迅速进军);锐很(猛烈而倔强);锐果(快速而果敢)
急切
夫进取之情锐,而安民之誉迟,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,在位所不惮。--陆机《五等诸侯论》
坚定,坚决;
是时,上方征讨四夷,锐志武功,不暇留意礼文之事。--《汉书·礼乐志》
又如:锐意;锐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