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<名>
(会意。从夕,从卜。通常在白天占卜,如在夜里占卜,表明边疆(外)有事。又有人说,因为要在外过夜,故要卜问吉凶。本义:外面;外部)
同本义。与“内”或“里”相对;
外,远也。--《说文》
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外骨内骨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
夜来城外一尺雪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竹外桃花三两枝。--宋·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中通外直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身外即战场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又如:外户(从外面关闭的大门);外祟(指外来的危害);外槨(棺材外的套棺);外好里枒槎(对外人好,对自己人苛刻);外藩(外部屏藩);外廓(外城);外见(显现于外);外求(求之于外);外舍(在外住宿)
外表;仪表
吉凶见乎外。--《易·系辞》
外托服从之名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外象包皮(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,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);外表(人的外貌仪表);外秀(外表俊秀);外和(外表和气);外化(外表的变化);外方内圆(谓外表正直,内心圆滑);外视(外观、外表)
表面;;
无非是三等喻品,外像皮毛。--明·佚名《梼杌闲评--明珠缘》
又如:外刑(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);外像(表面现象);外局(表面上);外合里表(表里不一);外见(显现于外);外扬(显现于外);外意(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);外营(外层营垒)
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
夫妇相称曰外内,晋、魏以前无之。--清·钱大昕《恒言录》
外国。如:外为中用
外地;异乡;
上年老太太生日,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外役(在外服役);外奔(逃亡国外,逃离本阵营,投奔他方);外府(外地);外路和尚(从外地来的和尚。即行脚僧)
外物。亦谓视为外物。身外之物,多指利欲功名之类;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x。如:外欲(指外界的诱惑);外情(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);外盖衣服(穿在外面的罩衣);外境(指外界事物);外诱(外界事物的诱惑);外论(外界的议论);外议(外界的舆论)
指男子。亦指男宠,男色。如:外色(男色);外子(旧时妻称夫为外子);外言(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);外嬖(指宫禁外的宠臣,亦指男宠);外宠(指宠臣;亦指娈童,男色)
母亲、妻子、姐妹或儿女方面的(指亲属)()',
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。--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又如:外氏(外祖父母家);外祖(外祖父);外外(外甥);外外姐姐(外甥媳妇);外家(岳父家);外孝(属于母族、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);外大父(外祖父);外王父(外祖父);外王母(外祖母)
指外廷臣僚
一个外郎,叫做丘三。--《初刻拍案惊奇》
又如:外郎(官名。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);外朝(指在外朝参政诸官。后泛指朝臣)
指地方官。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
厥初防其淫,明敕内外臣。--白居易《重赋》
又如:外班(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);外吏(外臣。指地方官);外镇(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);外藩(有封地的诸侯王);外补(道员的缺分,原则上由中央任命,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,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)
指吏役人等。如:外委总把(清代武官名。地位低于总把);外委(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);外场(打杂跑街的人)
以外;
其外之文。--唐·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秦以攻取之外。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付之度外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
又如:外作(正业之外的事);外郡(京都以外的州郡);外埠(本地以外的城镇);外境(国境以外的地区)
以前;。如:外者(从前,以往)
外来的
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!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外寇(外来的敌兵);外祟(外来的鬼怪、祸祟);外忧(外来的忧患);外比(外附,勾结外乱)
佛教称其他宗教、思想为外,自称为内。如:外道(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)
传统戏曲脚色行当
外扮监斩官上。--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外<动>
疏远。关系、感情上保持距离
内小人而外君子。--《易·否》
又如:勿外(不要见外);外我(视我为外人;疏远我);外道(作客时,显得很疏远)
背离
骤令不行,民心乃外。--《管子·版法》
排斥
坚、白、石不相外,藏三可乎?--《公孙龙子》
抛弃
有所通,则贪污之利外矣。--《吕氏春秋》
外<形>
另外;其他;别的;;
令居外宅。--《史记·衡山王列传》
又如:外教(外央。外行);外来钱(外快。额外的财利);外转(外输;外快);外慕(犹言他求;别有喜好);外第(别宅);外累(谓身外事物的烦扰、拖累)
异;不一。如:外意(二心;异志);外道(见外;客气)
非正式的,非正规的,不正当的;;
齐悼惠王肥,其母,高祖微时外妇也。--《汉书·齐悼惠王传》
又如:外四路(指远亲);外务(份外的事;外遇);外宅(外妇;外室。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);外名(外号);外妇(外妻;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);外道(歪门邪道,搞不正当的活动)
亚<形>
(象形。小篆作“亞”。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。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。本义:丑)
同本义
夫地有山有泽,有黑有白,有美有亚。--马王堆汉墓帛书《十六经》
亚,丑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此亚之本义。亚与恶音义皆同…衣驾切。”
次;次于。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
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。--《易·系辞》荀本
亚旅。--《书·牧誓》
侯亚侯旅。--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
为亚卿焉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龟亚之。--《仪礼·士虞礼》
亚父南向坐(亚父者,范增也。)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又如:亚献(古代祭祀举行三次供物仪式,第二次叫“亚献”);亚元(名列第二);亚父(仅次于父);亚帅(副帅);亚相(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);亚将(次将,副将);亚饭(古代天子、诸侯第二次进食时奏乐佐食的乐师;古代天子、诸侯的第二次进食);亚圣(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);亚魁(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)
低于;低。表示等级的高低;
圭妫之班,亚宋子而相亲也。--《左传·襄公十九年》。杜预注:“亚,次之。”
亚<动>
垂;低垂
松装粉穗临窗亚,水结冰锤簇溜悬。--前蜀·韦庄《对雪献薛常侍》
有几枝还低亚着,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。--鲁迅《野草》
俯,偃俯
舟人渔子入浦溆,山木尽亚洪涛风。--唐·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
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亚也。--《易·系辞》荀李
亚旅。--《书·牧誓》
侯亚侯旅。--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
为亚卿焉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鱼亚之。--《仪礼·士虞礼》
亚身受取白玉羁,开口衔将紫金勒。--唐·元稹《望云骓马歌》
又如:亚地(俯于地;倒于地)
压;低压
可怜把个行者头,勒得似个亚腰葫芦,十分疼痛难忍。--《西游记》
叶重如将青玉亚,花轻疑是红绡挂。--宋·欧阳修《渔家傲》
又如:亚地(满地;遍地);亚腰葫芦(细腰葫芦。亚:压;挤紧)
挨着,靠近
武松在轿上看时,只见亚肩叠背,闹闹嚷嚷,屯街塞巷,都来看迎大虫。--《水浒传》
又如:亚肩叠背(压肩叠背)
掩,闭
花笼淡月,重门深亚。--蔡伸《丑奴儿慢》
通“压”。垂压
鬓毛垂领白,花蕊亚枝红。--杜甫《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》
花亚欲移竹,鸟窥新卷帘。--杜甫《入宅三首》
亚<名>
亚洲的简称。如:欧亚大陆;亚运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