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<动>
(形声。从辵
同本义
遂,亡也。--《说文》
行,往
遂,往也。--《广雅·释诂一》
不能遂。--《易·大壮》
遂贤良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又如:遂行(通行;顺适地进行)
称心如意;使得到满足
他年如遂隐,五老是知音。--唐·李中碧《庐山》
王吉曰:长卿久宦游不遂,而来过我。--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
又如:遂怀(遂愿);遂隐(满足隐遁的愿望);遂初(旧时辞去官职,实现隐退的本愿)
顺利地完成;成功
上无乏用,百事乃遂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四者无一遂。--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令遂前功。--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
介子推之从晋公子,既反国而隐焉,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。--明·顾炎武《复庵记》
又如:遂初(辞官归隐,达到原来的愿望);遂过(促成过失);遂志(实现志愿;满足愿望);遂事(成就事业;完成某事);遂功(成功。建立功业)
推荐或举荐。如:遂贤(荐举贤能之士);遂能(荐举贤能之士);遂良(荐举贤良之士);遂材(荐举才能之士);遂举(进举,进用)
通达
此其垦田,足以食其民;都邑遂路,足以处其民。--《商君书·箅地》
又如:遂达(通达)
表明。如:遂威(展示威力)
生长
禾稼春生,人必加功焉,故五谷得遂长。--《淮南子·修务》
又如:遂长(生长;成长);遂字(生长,成长)
养育。如:遂成(养成;成就);遂生(养生);遂滋(养育;滋养)
顺从,如意。如:天遂人愿;遂罪(顺受其罪);遂过(顺成过失;掩饰过失)
顺应;符合。如:不遂;遂非(顺着过错去做而不改悔);遂性(顺应本性)
决断
春秋之义亡遂事,汉家之法有矫制。--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
又如:遂事(决断事情);遂疑(决疑)
因循,拖拉。如:遂迷不悟(执迷不悟。坚持错误而不觉悟)
延续。如:遂哀(哀而不止)
坠落,往下沉。通“坠”
震遂泥。--《易·震》
其贼人多,故天祸之,使遂失其国家。--《墨子·法仪》
人有此三行,虽有大过,天其不遂乎。--《荀子·修身》
若是,则大事殆乎弛,小事殆乎遂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
又如:遂失(坠失;废弛);遂亡(坠亡;废弛)
遂<名>
道路
使开阶立遂。--《春秋演孔圆》。宋均注:“道也。”
禽夫差于干遂。--《史记·苏秦传》。索隐:“遂者,道也。”
又如:遂路(道路)
射者穿的臂衣
袒决遂。--《仪礼》
田间排水的小沟
凡诒野,夫间有遂,遂上有径。--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
《注》:“遂,广深二尺”。又,遂人,周代官名,地官之属。
水道
迷者不问路,溺者不问遂(可以涉水而过的路);亡人好独。--《荀子·大略》
遂<副>
就;于是,。多用于书面语
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齐侯游于姑棼,遂田于贝丘。--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
如不能守以终表,则遂取以来。--唐·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
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于庆献谄于后,予羁縻不得还,国事遂不可收拾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又如:遂尔(于是;就);遂乃(于是,就);伤者经过包扎抢救,流血遂止;因天气恶劣,郊游计划遂告落空
竟然'
若遂不改,方思仆言。--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表示最后的结果,终于,到底;
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,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历险数次,遂达峰顶。--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
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尽;完全。如:遂夜(终夜)
遂<形>
顺利的;
可遂破也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小儿辈遂已破贼。
已成,终了
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--《论语》
久。如:遂古(往古,远古);遂往(以往的错误)
平〈形〉
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于,从八。“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“八”是分的意思,气越过而能分散,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:语气平和舒顺)
同本义;;
平,语平舒也。--《说文》
终和且平。--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
神气乃平。--《素问·调经论》
又如: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
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;
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
平,正也。--《广韵》
地爱其平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将以教民平好恶。--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又如:平楚(平野;又谓从高处远望,丛林树梢齐平);平展展(形容平整舒展);平基(船上平放的垫板);平蔚(平展繁盛);平川旷野(广阔的平原田野);平碧(一片平展的绿色);平川地(平原旷地);平壤(平地);平畴(平坦的田地);平阳(平坦宽敞);平康(平坦广大);平阡(田间的平坦小路);平罔(指山脊平坦处);平莽(谓平坦广阔的草原);平盈(平坦);平圃(平坦的园圃)
平安;太平;
平人者,不病也。--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
又如:清平(升平。太平);平裕(平安充裕);平不答的(平平和和的,没有波折);平靖(稳定平静);平吉(太平安吉);平善(平安,安康);平顺(平安顺遂;平稳顺畅)
均平;齐一;
水面初平云脚低。--唐·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
又如:平夜(犹半夜);平春(仲春);平火(亦作“平伙”。谓平均分摊);平颁(谓平均分发);平繇(平均使用力役);平概(使平齐划一);平富(均平薄敛)
均等
从上观之适与地平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--《易·乾》
又如:平肩(地位平等);平牒(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的互通文牒);平揖(本谓双方地位相等,各拱手而不拜);平状(犹言对等之礼);平出平入(地位平等,可以随意出入)
平允,公正;
昊天不平。--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法平则吏无奸。--《商君书·靳令》
既和且平。--《诗·商颂·那》
又如:持平(公正,公平);不平(不公平;不公平的事);平明(公平明察;天刚亮的时候);平粜(平价出售);平扑扑(形容很平常);平情(冷静;公平);平虚(虚心平允);平格(公正至善);平干(公正干练);平狱(公正判案);平肃(公正严肃)
普通;。如:平平(普通;平常);平岁(普通丰收之年);平人(平民);平白(平时,平常);平平泛泛(平常,一般);平昔(往常);平头百姓(平民百姓);平等之人(平常人);平剑(普通剑器);平步(平常之举步)
正,当。如:平午(正午,中午);平昼(正午;白天)
平〈动〉
平地,平整土地
原隰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
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又如:平了三亩地;平济(治理);平塞(填平)
平定;平息
丧乱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
今北土未平,马超、韩遂尚在关西,为操后患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平夷狄之乱。--《淮南子·泛论》
以佐王平邦国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又如:扫平(扫荡平定);讨平(讨伐平定);平忽(平息;平静);平一(平定统一);平收(平定,收捕);平除(平定而根除之);平涤(平定荡涤);平荡(扫荡平定);平灭(用武装镇压消灭);平讨(讨伐平定)
通“评”。评论.;
大事当共平议。--《三国志·魏书·杜畿传》
平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同异。--《汉书·瑕丘江公传》
事成,以传示天下,与海内平之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
又如:平章(评议;商量);平章政事(丞相);平说(陈说评论);平画(评议谋划);平道(犹评议,评说);平注(评注。评论注解);平脏(平定赃物的价值);平铨(比较评量);平论(评论)
宽恕;。如:平宥(宽宥;宽恕);平恕(持平宽仁)
平复,康复。如:平愈(平复痊愈);平服(痊愈,复原;用武力平靖);平复(痊愈;康复);平复如旧(恢复健康)
媾和;和好
平戎于王。--《左传·僖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和也。”
平陈与宋。--《诗·邶风·击鼓》
又如:平戎(原谓与戎人媾和。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,或平定外族)
比赛互无胜负;。如:这场足球最后平了
平〈名〉
平野;平处;亦指平面;。如:水平;平巷(在矿床或岩层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);平陵(平地和丘陵);平洋地(平地);平陂(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)
汉语声调之一。如:平字(平声的字,对仄字而言);平侧(平仄)。见“四声”
标准
以法为平。--叶适《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》
平〈副〉
无缘无故地。如:平白(无缘无故);平空里(平白无故);平空(凭空;突然;无缘无故)
全部地。如:平吞(全吞;一口吞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