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<名>
(《说文》以“求”为“裘”之古文。省衣,象形。金文与战国古文作“求”。本是“裘衣”的“裘”。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,所以甲骨文在“衣”字外加毛。表示裘衣。本义:皮衣)
“裘”的古字。皮衣
乐正求。--《汉书》
姓
求〈动〉
请求;干请;乞助;;
求,乞也。--《增韵》
因留怀王以求割地。--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
求救于齐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有求于我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求其能千里也。
求救于孙将军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求浼(请求;央求);求神福(祈求神灵保佑;祝福);求张良,拜韩信(到处求人;求托有用的人);求化(乞求人施舍财物)
追求,谋求;寻求;寻找;
求,索也。--《玉篇》
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入水求之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求剑若此。
求人可使报秦者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列传》
不求闻达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求利以污其行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求钱之民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以求钱也。
以求重价。
求太监后。--明·崔铣《洹词·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又如:求代(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“替死鬼”,以求投胎托生);力求(极力追求;尽力谋求);求友(寻求朋友);求正(寻求正道);求合(寻求志同道合者);求采(搜求选取);求觅(寻找);求访(寻觅探访)
索取;
我之求也,此何罪?请杀我乎!--《左传·桓公十六年》
以城求璧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列传》
空言求璧。
就吾求寒衣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忽啼求之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探索x
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;不得于心,勿求于气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
求思之深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求古仁人之心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责备,责求
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--《论语·卫灵公》
选择。如:求牛(择牛以供祭祀);求偶(择求配偶)
招来
求善良。--《礼记·学记》
贪求;贪婪
不忮不求。--《诗·邶风·雄雉》
通“逑”。聚合
彼交匪敖,万福来求。--《诗·小雅·桑扈》
通“赇”。贿赂
阜其财求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洪〈名〉
(形声。从水,共声。本义:大水)
同本义
洪,洚水也。--《说文》
汤汤洪水方割。--《书·尧典》
洪水芒芒。--《诗·商颂·长发》
洪水横流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又如:山洪;防洪;蓄洪;分洪;洪河(大河);洪峰
河道陡窄流急之处
定国既去逾月,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,追怀曩游,已为陈迹,喟然而叹。--宋·苏轼《百步洪》
徐州百步洪,吕梁上下二洪。--明·陆容《菽园杂记》
河流分道之处
东江木落水分洪,伐尽黄芦洲渚空。--宋·王安石《东江》诗
姓
洪〈形〉
大。与“小”相对;
洪波涌起。--《乐府诗集·曹操·步出夏门行》
声如洪钟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又如:洪烈(巨大的功绩);洪仁(胸怀宽广,仁义待人);洪范(大名;伟业);洪慈(洪恩)
中医名词。谓脉象浮而有力。如:洪芤(指脉博阳虚,手指重按时有两边有而中间无,好像手指按葱管的感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