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<动>
(会意。从页,从巛。页,头。本义:沿着同一方向)
同本义;
顺,循也。--《释名》
顺彼长道,屈此群丑。--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
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--《资治通鉴》
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如:他顺着篱笆一直爬到大门边;顺流(水顺地势而流泻;顺着水流的方向);顺衽(按衣襟的方向顺序);顺领(顺着次序);顺绪(顺着次序);顺数(顺着次序计数)
顺从;顺应;
顺,从也。--《广韵》
顺彼远方。--《礼记·月令·孟秋》
不识不和,顺帝之则。--《墨子·天志中》
顺天之意。
文王顺纣而不敢逆。武王逆纣而不肯顺。--《庄子·天运》
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,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,但顺吾性而已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顺情(依顺人情);顺率(顺应天理而统率仁义之师);顺变达权(顺应形势变化而权宜行事);顺风旗(比喻随声附和,一边倒);顺时颐养(顺应季节变化,注意保养身体);顺守(遵循正道而固守之);顺常(遵循常道、常典);顺人(顺从人心);顺天(顺应天道);顺化(顺应造化);顺命(顺从天命);顺俗(随顺习俗);顺时(顺应时宜);顺义(顺从正当的义理);顺天应人(顺承天意而合乎民心);顺脑顺头(顺顺从从);顺行(遵循道理行动);顺机(顺循时机)
通过润色加以改动或删除;。如:文章还得顺一顺;顺朱儿(红仿;描红习字帖)
通“训”。教诲;
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。--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
民有心而兵有顺。--《庄子·天运》
顺民之经。--《管子·牧民》
是夷是训,于帝其顺。--《史记·宋世家》
顺<名>
道理
孝悌,天下之大顺也。力田,为生之本也。--《汉书》
姓
顺<形>
合理的
名不正,则言不顺,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--《论语·子路》
又如:顺逆(顺正与邪逆);顺政(顺理的政治);顺言(顺理的话);顺成(因顺理而成功);顺备(合理完备)
事情进行顺利,合乎心意;
曹公,豺虎也,兵天子以征四方,动以朝廷为辞,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顺成(顺利成就);顺溜纸(给鬼神烧纸,以求要办的事得以顺溜);顺济(顺利地渡过)
逻辑上前后保持一致和合条理的
文从字顺各识职。--韩愈《樊绍述墓志铭》
和顺
知子之顺之,杂佩以问之;知子之好之,杂佩以报之。--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
又如:顺女(和顺的女子);顺美(和顺善良);顺气(和顺正直之气);顺顺(服服帖帖的样子);顺亲(相顺相亲);顺慈(和顺慈祥)
通“慎(桳溈????)”。谨慎;;
君子以顺德,积小以高大。--《易·升》
故君子不傲,不隐,不瞽,谨顺其身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故君子顺其在己者而己矣。--《淮南子·缪称》
教以顺于接物,推贤进士为务。--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顺<副>
顺便;趁便;。如:顺访(顺路拜访);顺劲(乘势);顺会(乘方便会晤)
依循次序;。如:顺续(顺次接续);顺递(依次递接);顺推(连词顺接前项,而使意思推进一层)
之<动>
(会意。象艸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艸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;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“虚”同“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
之<代>
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;
宣王说之。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。)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虎因喜,计之曰。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。)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当分明记之。(之:指共读情景。)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(之:代词,指天下事。)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
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;;;;
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
蹇叔哭之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。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。)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;;
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--《武王伐纣平话》
之<助>
的
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
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。
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
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
吾见师之出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--《孟子》
之<形>
具有字母的形状的,“之”字形。如:之江(江流曲折如“之”字者);之字路(曲折如“之”字形的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