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<名>
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象鼻形。“自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鼻子)
同本义
自,鼻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,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。”
始;开头
故法者,王之本也;刑者,爱之自也。--《韩非子》
起源
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以入德也。--《礼记》
又如:自顷(近来)
自<代>
自己,自我;本身;;'
不自为政,卒劳百姓。--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自引而起,绝袖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--《孟子》
自比于人。(“人”指信陵君。)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。(“度”,估计;“得”,指圆满得到;“之”,代援赵的具体措施。)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自疏濯淖污泥之中。(自疏,自己疏远。濯,通“浊”。淖(葮??))泥浆。)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。(其:第一人称代词,自己。陋:见闻少,知识浅薄。而:转折连词,可是,却。谨护其失: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。失:过错。)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。--白居易《琵琶行》
又如:自戕(戕害自己;自杀);自呈(自首;认罪);自敝(自己困败);自各儿(自己);自凛(自身寒微);自引(自行引退;自杀)
自<介>
由;从;
自,从也。--《广雅》
自天右之。--《易·大有》
退食自公。--《诗·召南·羔羊》
出自东方。--《诗·邶风·日月》
自去史职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自是指物作诗立就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自李唐以来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自张柴村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感觉何自起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自南海还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自海入侵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自从(介词。表示时间的起点)
在;于;
不自我先,不自我后。--《诗·小雅》
又如:自诸(犹其余);自余(犹其余;以外;此外)
自<副>
自然,当然
重罚不用而民自治。(自治,自然太平。)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神明自得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自见异物。--汉·王充《论衡·订鬼篇》
自足制之。--《资治通鉴》
自从本说。(意思是说,自然应当遵从《本草经》的说法。)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自有同志者在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自恁(自然;径自);自化(自然化育);自可(自然可以);自老(自然衰老)
本是;本来;
人之死生自有长短,不在操行善恶也。--汉·王充《论衡》
小人自姓崔名宁,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。--《京本通俗小说》
东家有贤女,自名秦罗敷。--《乐府诗集》
又如:自可(本来可以);自性(个性;本性);自合(自应;本该);自恁(本当)
仍旧,依然;
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空自流。--唐·王勃《滕王阁》
亲自;
早自来谢项王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自抱持武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王自往临视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自将三千人。--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又如:自鞫(亲自审讯罪犯)
别自、另外;
一板已自布字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自<连>
假如,苟。与“非”连用
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--《三峡》
又如:自这般(假如像这样)
即使,虽
乐正子春之母死,五日而不食。曰:“吾悔之。自吾母而不得吾情,吾恶乎用吾情。”--《礼记·檀弓》
却,可是
不思量,自难忘。--苏轼《江城子·记梦》
不是俺要结果你,自是前日来时,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,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,立等金印回去回话。--《水浒传》
因为,由于
自我致冠,敬慎不败也。--《易·需》
自<动>
用;
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有庸哉。--《书·皋陶谟》
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内不自以诬,外不自以欺。--《荀子·儒效》
是;
女子无计可奈,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,只得从了他。--《初刻拍案惊奇》
学<动>
(形声。本作“壆”,象双手构木为屋形。后作声符,加“子”为义符。子,孩子。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。本义:学习)
同本义;
学,识也。--《广雅》
好学近乎知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念终始典于学。--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
学,效也。近而愈明者学也。--《尚书大传》
学者,学其所不能学也。--《庄子·庚桑楚》
远寻师学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学而时习之。--《论语》
学即继以问也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又如:学书(认真读书);学学乖(经世面,学聪明);学理论;学技术;好学;苦学;教学相长;学文(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;学习文化知识);学古(学习研究古代典籍)
模仿;
巧姐儿笑嘻嘻走到凤姐身边学舌。--《红楼梦》。又如:学嘴(学舌);调嘴学舌;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;学不上来
讲述,说
一五一十向着珍哥、晁大舍学个不了。--《醒世姻缘传》
见说万山潭,渔童尽能学。--唐·陆龟蒙《鱼具》
又如:学舌(说闲话;搬弄是非)
讲学
学,教也。--《广雅》
叔仲皮学子柳。--《礼记》
凡学世子及学士。--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
哀王者,帝之少弟,与太子游学相长大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学<名>
学校。又曾称学庐、学教、学馆、学堂、学宫、学院、学屋、学园
学,官也。--《广雅·释室》
君子学以致其道。--《论语》
学则三代共之。--《孟子》
万用入学。--《夏小正》
小学在公宫南之左,大学在郊。--《礼记·王制》
国子先生晨入太学。--韩愈《进学解》
又如:学俸(教师的薪水);学宪(学台);学台(学政);学里(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)
学问
天子积学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学有未达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是芋视乃学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生平为学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人之为学有难易乎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学耻全牛(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);学行(学问与品行);才学(才能与学问);绝学(失传的学问);家学(祖传学问)
学科;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;
今日覩卿词学。--《剧谈录·宣宗夜召翰林学士》
又如:文学;哲学;地理学;化学;问学于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