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<名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一根绳子,串着一些玉石。“玉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)
同本义
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,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…--《说文》
君无故玉不去身。--《礼记·曲记》。疏:“玉谓佩也。”
五玉。--《虞书》。郑注:“执之曰瑞,陈列曰玉。”
王齐则共食玉。--《周礼·王府》
惟辟玉食。--《书·洪范》
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--《左传》
又如:玉情儿(玉石的质量、成色);玉墀(白玉台阶);玉阙(宝座;皇宫);玉虚(道教指玉帝的居处);玉树(指槐树);玉砚(玉石制的砚台);玉雕(玉石雕成的工艺品);玉栏(玉石制的栏杆)
泛指玉石的制品。如:玉尺量才(考试);玉鉴(玉镜);玉斝(玉酒器);玉辇(君后坐的车);玉笈(玉饰的书籍)
指玉制的乐器
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--《孟子》
又如:玉徽(美玉装饰的琴);玉轸(琴上的玉制弦柱);玉振金声(演奏古乐,以钟发声,以罄收韵,集众音之大成。金指钟,玉指罄)
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.。如:玉色瑗姿(色泽如玉,姿态万行);玉溜(目光);玉箸(玉筯。死后垂下的鼻涕);玉笋(美女的手指);玉竹(一种竹,颜色青黄相间)
比喻美德、贤才;x;
君子比德如玉。--《礼记》
又如:玉笋之班(人材行列。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,称玉笋。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);玉堂金马(指翰林出身;亦指出身高贵,文武双全);玉堂(翰林院);玉音(帝王的话语)
玉<形>
敬辞。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
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。--《战国策》
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。--白居易《长恨歌》
又如:玉文(对文字的美称);玉面(尊称人的容颜);玉札(对别人书信的敬称);玉躬(玉体);玉声(对他人言语的敬称)
形容美好。如:玉蕴辉山(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);玉女(美女;仙女)
形容洁白。如:玉魄(月华);玉屑(喻洁白的雪花);玉珥(太阳两边的云气);玉羽(洁白的羽翼)
珍贵;。如:玉苗(珍贵的幼苗);玉编(珍贵的典籍)
注<动>
(形声。从水,主声。本义:灌入,注入)
同本义
注,灌也。--《说文》
振盪注流。--左思《吴都赋》
丰水东注。--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
声如震雷破山,泪如倾河注海。--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
而泽下注。--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
大雨如注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暴雨下如注,水潦成流。--《东观汉记》
解州盐泽,方百二十里,久雨,四山之水悉注其中。--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把酒注到瓶里;注溉(灌溉);注萤(以水浇灌萤火);注集(流泻汇集);注溜(倾泻的水流)
集中;聚集
及弊田,令禽注于虞中。--《周礼·天官·兽人》
谢注神倾意,不觉流汗交面。--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
又如:注心(集中心意,专心);注耳(倾耳);注仰(抬头注视);注盼(凝视);注神(凝神);注眼(集中目光看);注眸(凝眸);注睇(凝眸斜视)
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“注”(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“疏”)
其有明圣人之道,尽六经之意,而不能诵疏与注,一切弃之。--柳冕《与权德舆书》
及景纯注《雅》,动植必赞。--《文心雕龙·颂赞》
郑玄欲注《春秋传》。--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
注曰“不好”,改为“过”。(注曰,在旁边注明。)--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》
又如:注本(带有注释的版本);注述(注释);注训(注解);注家(注解古籍的人)
投;击
以瓦注者巧,以钩注者惮,以黄金注者昏--《庄子·达生》
连为一个整体;连接
首尾连注,千里不绝。--《北史》
船上伙计注好纤绳,跳上干岸。--《何典》
又如:注易(接连不断);注连(连属,接连不断)
预示
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。--《搜神记》
涂抹
注了红脂,着意再描双蛾。--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春睡》
注口樱桃小,添眉桂叶浓。--李贺《恼公》
记载
元初五年,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,欲令早有注记。--《后汉书》
预先决定
这命须臾!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,来到山溪野路。--康海《中山狼》
附着;安放;
注旄首曰旌。--《尔雅·释天》
输送
令禽注于虞中。--《周礼·天官·兽人》
注<名>
通常为字较小的,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。如:脚注
赌注
一日,博局争注,欧杀人命,亡归平阳。--《聊斋志异》
又如:注头(赌注;赌博时押的钱);注马(赌注:下注)
用于斟注的小壶
他则水注:五彩注,石榴注,彩色双瓜注,双鸳注,双鹅注。--刘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》
屋檐滴水处
高廊四注,重坐曲阁。--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
古地名。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
魏文侯三十二年,伐郑城酸枣。败秦于注。--《史记》
注<量>
用于赌注。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
李逵道:“我不傍猜,只要博这一博,五两银子做一注。”--《水浒全传》
用于钱款、交易等。相当于“笔”、“桩”
头一年,省亲连盖花园子,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,就知道了。--《红楼梦》
用于雨。相当于“阵”、“场”
萤飞渐多屋渐薄,一注愁霖当面落。--陆龟蒙《奉酬袭美苦雨见寄》
注<动>
用文字解释词句
《说文》无註字。《说文解字序》:保氏教国子,先以六书,五曰转注。其字作“注。”段玉裁曰:“俗作注”。--清·雷浚《说文外编》
先儒传埻,一切废不用。--《宋史》
又如:批注(加评语和注解);评注(评论并注解);注述(注释和著述);注官(注出拟授官职);注家(从事注释的人);注语(用作说明的文字);注赞(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)
记载;登记
一事註乎志,所以恶子也。--《谷梁传》
重黎记註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:注代(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);注记(记载,记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