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<名>
(形声。从能,炎省声。能,“熊”。本义:动物名)
属于食肉目熊科()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
熊兽似豕,山居各蛰。--《说文》
熊虎丑,其子狗。又罴如熊,黄白文。--《尔雅》
黄能入于寝门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字误能,按,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,能拔树木,今俗谓之人熊。
有长而粗的毛,退化的尾,脚掌大,既食肉,也食果实和昆虫,虽然通常笨拙迟钝,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,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上。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样的人;特指在粗暴无礼、笨拙粗野、呆滞强壮方面。如:熊罴(熊和罴。指猛兽;常比喻勇猛之士);熊罴之兆(指生儿子的兆头);熊足(熊蹯、熊掌。熊的脚掌。一种珍贵的食品);熊席(熊皮坐席)
古代以熊皮为饰的箭靶-
有熊侯。--《仪礼·乡射礼》
又如:熊侯(饰以熊皮的箭靶)
古州名X
熊、谷二州在度内,不取,敦邻好也。--《新唐书》
姓
熊<形>
通“雄”。雄性
及赞戎律,熊武斯裁。--《北史·羊祉传》
软弱,无能;;。如:熊包;人熊被人欺,马熊被人骑
熊<动>
斥骂。如: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顿
儿<名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“人”字,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。“儿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儿”的字大都与“人”有关。本义:幼儿。古时男称儿,女称婴,后来孩童都称儿)
同本义,.
儿,孺子也。--《说文》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--《老子》第九章
老人儿啼。--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
男曰儿,女曰婴。--《苍颉篇》
见两小儿辩斗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又如:儿女子(孩童);儿剧(犹儿戏);儿话(孩子话);儿撬(拐棍儿);儿拜(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);儿啼(小孩哭);儿孩(孩童)
儿女,父母所生的子女,第一代后裔。如:儿孙满堂;小儿;儿女夫妻(结发夫妻,从小的夫妻);儿女之情(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)
长辈对幼辈的称呼。亦用作轻蔑之称。如:儿郎(将帅对士兵的称呼)
父母对儿子的称呼
儿,子也。--《广雅·释亲》
汤为儿守舍。--《汉书·张汤传》
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。--《汉书·项藉传》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--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阿爷无大儿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又如:儿媳(即儿媳妇);儿子花(儿子的影子);儿曹(儿辈);儿息(子息)
男青年。如:儿孩儿(男孩子);儿男(男孩,男子)
年轻人;青年。如:健儿
我
子女对父母的自称
兰芝惭阿母:“儿实无罪过。”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
送儿还故乡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又如:儿家(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;你,称女子)
弟对兄的自称
帝乃以延宗为相国、并州刺史,总山西兵事。谓曰∶“并州阿兄取,儿今去也。”--《北史·齐安德王延宗传》
儿<形>
雄性--多指牲畜。如:儿猫(公猫)
自己的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
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。有夫妇并游,不获同进,其妇蒙赐,辄怀酒杯,谢词曰:“归来恐被儿夫怪,愿赐金杯作证盟。”上赐之。--《月令广义》
儿<后缀>
儿化。汉语后缀的“儿”不自成音节,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的音节
多用作名词后缀(1)∶表示小。如:盆儿;棍儿;小猫儿;小车儿(2)∶表示词性变化。动词名词化,如:唱儿;逗笑儿。形容词名词化,如:亮儿;零碎儿(3)∶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。如:口儿;门儿;根儿(4)∶表示词义变化。如:白面儿(海洛因);老家儿(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)
动词的后缀。如:玩儿;火儿
形容词后缀。如邵雍《首尾吟》:“天听虽高只些子,人情想去没多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