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<动>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,有统治、管理义。从反后,意思说,与帝王“后”相对为“司”,即有司。本义:职掌,主管)
同本义(含负责掌握、处理之意)
司,臣司事于外者。--《说文》
司,臣也。--《广雅》
司,主也。--《小尔雅》。按,周官四十有一司,司者,理其事也。
司王朝。--《周礼·师氏》
司,主也。--《广雅》
曰司徒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疏:“凡言司者,总其领也。”
至于守司囹圄,禁制刑罚,人臣擅之,此谓刑劫。--《韩非子·三守》
使鸡司夜,令狸执鼠,皆用其能,上乃无事。--《韩非子·扬权》
役民之司盗者,授之以击刺之术。--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又如:各司其事;司籍(管理典籍);司掌(掌管,管理;管理的人);司方(掌管一方;古称指南车);司铎(掌管文教。相传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摇木铎以聚众);司衡(主管;主宰);司勋(主管功赏之事);司卫(负责保卫)
承担
实为人朴素无文,推听掌家樊得和孙升等为提掇,众享其利,而实司其名。--明·刘若愚《酌中志》
通“伺”。侦察,观察
为人下者,常司上之,随而行。--《墨子·号令》
日欲司间而相与投藉之。--《荀子·王霸》
居家相察,出入相司。--《盐铁论·周秦》
司男女之无夫家者。--《周礼·媒氏》。注:“犹察也。”
以为物而司之。--《汉书·高五王传》。注:“察视之也。”
以司日月之长短。--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
司<名>
官吏;方面之长
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何必劳神苦思,代百司之职役哉!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又如:文武之司;疆场之司;司会(官名。《周礼》天官之属。掌财政);司吏(负责书写工作的小官吏);司直(古官名。西汉时设置。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,位于司隶校尉之上。东汉时改属司徒,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);司禄(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掌班禄事)
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。唐宋以后,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。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
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,及书吏、狱官、禁卒,皆利系者之多,少有连必多方钩致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财政部计划司
政府执行部门的独立的下属机构
有御史偶阵戏乐,欲遵太祖法,予之杖。百司惴恐,多患苦之。--《明史·海瑞传》
京师有京兆狱,有五城御史司坊,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?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都司;土司;藩司;司房(州县衙门管理案卷的部门,刑房);司道(巡抚的主要属官,司即藩司,臬司;道即道员,包括守道和巡道);司狱司(管监狱的机关)
复姓的一部分。如:司马;司徒;司空;司马牛之叹(司马牛,孔子弟子。他曾慨叹:“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”亡:无);司马温公(指北宋司马光。三朝为官,追封温国公);司马琴心(求爱之情。汉代卓文君爱好音乐,风流多情,司马相如以琴弹《凤求凰》曲挑动她,终致文君夜奔)
格<名>
(形声。从木,各声。本义:树木的长枝条)
同本义
格,木长貌。--《说文》。徐锴系传:“亦谓树高长枝为格。”
夭娇枝格,偃蹇杪颠。--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
角者,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。--《史记·律书》
草树混淆,枝格相交。--北周·庾信《小园赋》
引申为格子
格,椸架也。--《一切经音义》引苍颉
共其牛牲之互。--《周礼·地官·牛人》。注:“互,若今屠家县肉格。”
窗格上有火燃处。--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每韵为一帖,木格贮之
又如:五格的书架;格眼(格子和窟窿);格子眼(窗孔);格目(项目);格的(箭靶)
栅栏;;
连云列战格,飞鸟不能逾。--杜甫《潼关吏》
又如:战格(作战时防御的栅栏)
法式;标准;规格;;
言有物而行有格也。--《礼记·缁衣》
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--清·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
武德二年,颁新格(特指法律条文)五十三条。--《旧唐书·刑法志》
又如:格范(典范;标准);格尺(标准);格令(法令);格法(成法,法度);格条(法令条文);格样(标准式样;模样)
条例;制度;。如:格目(表册);格制(格局体制);格例(规则条例)
品格;格调;。如:人格(人的道德品质);别具一格(另有一种风格);格量(品格气量);格韵(格调气韵);格业(品格功业)
箭靶子
夫射,仪度不得,则格的不中。--《淮南子·兵略》
又如:格的(箭靶中心)
博戏名。如:格五(古代博戏名。棋类)
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(如主格、宾格、所有格)
通“茖”。茖葱。山葱;
桂荏、凫葵,格韮菹于。--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
通“落”(畬??))。村落
置伯格长,以牧司奸盗贼。--《史记·酷吏王温舒传》
格<动>
阻止;搁置;
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。--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附《孙膑传》
又如:格沮(阻止,阻挡);格格不入(相互抵触);格阂(阻隔,隔阂);格塞(阻塞,不通顺);格碍(阻碍,障碍);格笔(笔架;搁笔,停止写作)
纠正,匡正
人不足与適(同“谪”)也,政不足闲(非议)也;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。--《孟子·离娄上》
又如:格非(匡正邪辟谬误的心);格心(匡正思想;归正之心);格正(匡正时弊;纠正)
推究x
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
又如:格术(格物之术);格量(推度;衡量);格物致知(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);格候(谓推算季候节气)
量度;衡量;。如:格知(度知,量度);格量(衡量;推究);格评(测量评定)
击打;格斗
格者不舍。--《荀子·议兵》
穷寇不格。--《周书·武称》
皆可格杀。--《后汉书·刘盆子传》
乃解衣就(接受)格。--《后汉书·钟离意传》
男儿宁当格斗死,何能怫郁筑长城。--《玉台新咏·饮马长城窟行》
又如:格击(格斗);格拒(抵抗;格斗);格战(格斗,搏斗)
击杀;搏杀
郢人等告定国,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。--《史记·荆燕世家》
又如:格化(斩杀);格敌(杀敌);格斩(击杀)
抗拒;抗御
尝从行,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。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又如:格拒(抗拒格斗);格迕(抵触,不合)
古书借“格”为“佫”。来到,到达
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--《书·舜典》
格尔众庶,悉听朕言。--《书·汤誓》
天迪格保。--《书·召诰》
惟先格王。--《书·高宗肜日》
祖考来格。--《书·益稷》
格于皇天。--《书·君诰》
又如:格思(来,到。思,语助词)
格<形>
拘执。如:格虏(傲慢的奴仆);格孽(方言。意谓争吵、吵闹);格仆(强悍的奴仆)
被限制,受局限。如:格限(指规定的资格);格于成例(被条例所限制,不能通融办理)
圣的。如:格人(至道之人;有识之人);格王(至道之王;圣王)
吉祥。如:格命(犹大命,福命);格保(降临保佑)
正确。如:格论(精当的言论;至理名言);格训(正确而至当的训示);格尚(方正高尚)
通“嘏”。大
孝友时格,永乃保之。--《仪礼·士冠礼》
以格于主人。--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
又如:格命(皇命)
格<代>
方∶这;那;。如:格个(这个);格号(这种);格注(这笔;这注);格格(这个)
语助词。的。如:格来(方言。着哩);格呢(方言。的呢);格落(方言。的了)
格<象>
形容某些碰击、断裂声。如:格登(走路时脚踏地的声音);格剌子(角落;偏僻的地方);格支支(物体断裂、撞击、摩擦的声音);格喳(木棍断裂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