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<形>
(形声。从糸,表示与线丝有关,工声。本义:粉红色)
同本义
红,帛赤白色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按,此今人所谓粉红、桃红也。”
缙红繎。--《急就篇》。颜注:“红,色赤而白也。”
红,绛也,白色似绛者也。--《释名·释采帛》
红紫不以为亵服。--《论语·乡党》
又如:红衣(荷花瓣儿);红香(花瓣);红脂(蟹黄)
后也指各种红色
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--唐·白居易《忆江南》
又如:红巾(红色巾。对绿林好汉的称呼,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,史籍上因称红巾);红灼灼(形容鲜红);红颩颩(亦作“红彪彪”。形容鲜红);红轮(红日)
象征革命、进步;。如:红区;红军
指得宠、出名、走运或事业兴旺等。如:红人;红火;红角儿
红<名>
美人的代称。如:红泪(泛指女子的眼泪);红袖(指美女);红闺(少女的卧房,同红楼);红袖添香(指有美女相伴)
红色物品
红衣服或红布。如:穿红带绿的妇女
染料。如:酸性红;碱性红;红点子(清代官吏的委任状,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、钓一下);红椅子(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,表示名单终止。后因称最后一名“坐红椅子”)
胭脂。如:对脸敷红
红绫等织物--旧时常用作礼物。如:红抹额(束在额头上的红巾);红勒帛(用红帛制的腰带);红罗(红帛);红缨帽子(清朝的礼帽,帽上披有红缨)
血的婉辞。如:吐红(吐血);下红(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);红铅(妇女月经);红刀子(带血的刀子)
花的代称,花多红色,故借红代花
晓看红湿处。--唐·杜甫《春夜喜雨》
又如:红芳(指红花);红林(盛开红花的树林);红萼(红花);红葩(红花)
喜事,嫁娶庆贺之事。如:红白(红事与白事);红白大礼(喜事与丧事的礼仪);红鸾(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,主婚配等喜事)
红利(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)。如:分红(分配红利)
草名。如:红草(即荭草。泛指红色的草);红兰(兰草的一种)
顺利;成功。如:他唱戏唱红了
春秋时鲁国地名。在今山东省境内
秋,蒐于红。--《春秋》
红<动>
变红,呈现红色。如:红头涨脸(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);红蚕(老熟的蚕,体呈红色,故称);红兽(烧红的兽炭)
净<名>
(形声。从水,争声。本义:春秋时鲁国北城门“争门”的护城河)
同本义
净,鲁北城门池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北城之门曰净门,当因池水名净而命也。公羊传所谓鹿门、争门、吏门,盖以争为之。
京剧中的一类角色。如:生旦净末;净角(净脚。戏剧角色之一,一般扮演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的人物,俗称“花脸”)
净<形>
假借为“瀞”。清洁,洁净。亦用于形容抽象事物。亦指明净
风烟俱净。--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
亭亭净植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又如:窗明几净;白净(白而洁净);净本(唐人称誊写清楚的文书);净袜(白色布袜);净色(明净的月色);净衣(洁净的衣服)
空无所有,无余x
北累既除,表里俱净。--萧子良《开物归信门》
又如:净办(净辨。消静,干净利索);净光(一点不剩);净尽(一点不剩)
纯,纯粹;。如:净利;净壹(指德性纯一)
同“静”。宁静;不烦扰。如:净办(清净,安闲);净了(僻静,隔绝尘世);净荡荡(寂静空旷的样子);净神(静神,使心神安静)
佛教语。清静。如:净食(佛教用语。依佛戒,禁止比丘啖食生物。草、菜、瓜果等,必以火烧煮,或以刀、以爪甲除去皮核后食用,故称净食);净瓶(指佛教徒用来储水饮用或洗手的澡瓶)
指颜色∶不混有其他颜色的;纯净的。如:净红和净蓝
冷
朝嫌剑花净,暮嫌剑光冷。--唐·李贺《走马引》
净<动>
洗净;清除;。如:净面(洗脸);净面水(洗脸水);净耳(挖取耳垢);净发(剃掉头发);净扫(打扫干净;扫除净尽)
佛家用语∶指破除情欲、无所沾染。如:六根已净
…为教以修善慈心为主,不杀生,专务清净。--《后汉书》
为男子去掉睾丸。如:净身
净<副>
只有,仅。如:这几天净下雨;桌上净是书;净情(净拿;净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