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<动>
同本义;x;
致,送诣也。--《说文》
君子以致命遂志。--《易·象下传》
远莫致之。--《诗·卫风·竹竿》
卿致馆。--《诗·卫风·聘礼》
殷人既葬而致事。--《仪礼·曾子问》
远方莫不致其珍。--《荀子·解蔽》
令曰:“得李广必生致之。”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致敬亭于幕府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致电上海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致聘(送交定亲礼品)
招引;招致;;
致天下之士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致食客三千人。(致,招致,招徕。)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不可屈致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今宜厚待刘禅,以致孙休。--《三国演义》
致孤危托落。(致,招致,造成。)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致此疾困。--《明史》
又如:导致(引起);致病;致残;致人(招致人才);致士(招引贤士);致聘(征聘)
造成;导致;;
何意致不厚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致负诚托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致孤危托落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致郁郁死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又如:致得(致使)
求取;获得;
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。(致,弄到、取得,这里指买到。动词。)--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余幼好书,家贫难致。--清·袁枚《黄生借书说》
无以致疑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致一己之能。--英赫胥黎著、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数数百金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致知格物(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);致效(效力);致养(得到养育)
表达x
妇前致问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致殷勤之意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致诚(表达诚挚的情意);致精(显示精巧)
奉献;献纳
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。--《论语》
又如:致君泽民(为皇帝效力,为百姓造福);致身(原指献身。后用作出仕之典);致福(古代臣子祭祀后,将祭肉奉献给国君,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)
转告;回报();;;
荆轲遂见太子,言田光己死,致光之言。--《史记》
又如:致事(上报施政情况)
施加;施行
君子以折狱致刑。--《易·丰》
我乃明致天罚。--《书·多士》
又如:致化(施行教化);致罚(施加惩罚);致礼(向人施礼)
归还;交还
惟臣寻事,自致房陵、上庸,而复乞身自放于外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致政(致仕);致仕(辞去官职);致位(辞去职位)
放置;。如:致之度外(置之度外);致之死地而后生(兵家用语。将军队置于绝境,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)
集中心、力于某一方面。如:致功(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);致一(专一);致志(集中注意力);致思(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);致意(关注;集中心思)
通“至”。到达;
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卒先致缘陵。--《管子·大匡》
又
邢君出致于齐。
致<副>
通“至”。极,尽
致赏则匮。--《管子·君臣下》
致忠信。--《荀子·君道》
致思于天文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又如:致曲(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)
致<名>
情趣;兴致
蒋干还,称瑜雅量高致。--《三国志》
无穷逸致。--明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种植部》
又如:有致(富有情趣);别致;景致;致度(神采风度)
书卷,契据
献田宅者操书致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致<形>
结构上细密
作为淫巧,以荡上心,必功致为上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又如:精致(精巧细致);密致(结构紧密;致密)
周密
德产之致也精微。--《礼记·礼器》
桉其狱,皆文致不可得反。--《汉书·严延年传》
又如:细致(精细周密)
军<动>
(会意。金文字形,从车,从勹。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。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,驻扎时,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,以防敌人袭击。本义:围成营垒)
同本义
军,圜围也。--《说文》
军,围也。--《广雅》
军于庐柳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注:“犹屯兵粮储也。”
疏而不可蹙,数而不可军者,在于慎。--《银雀山汉墓竹简》
攻杀
凡盗贼军,乡邑及家人,杀之无罪。--《周礼》
指挥作战;
祝聃射中王肩,王亦能军。--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
建德不能军,以百余骑走饶阳。饶阳无备,因取之。--《新唐书》
驻扎。如:军屯(指驻屯的军队)
从军
越国女,尚耍白猿,教俺替爷军。--明·徐渭《雌木兰》
军<名>
军队;;
击破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虽入军无忿争之心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亮身率诸军攻祁山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两军人马杂遝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英法联军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敌军已近寨。
军中发枪之号。
又如:军变(军队哗变);军流(充军流放);军律(军法,军纪);军门(军中长官、总督、将帅等;营门;衙署)
军队的编制单位。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。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、中、下三军,历代沿用其名,人数多少不一
五旅为师,五师为军。--《周礼·小司徒》
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。--《周礼·夏官·序官》
万人为一军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。注:“齐制也。”
全军为上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
破军次之。
又如:歼敌一个军;军主(主一军,一军的主帅);军副(一军之副将)
兵种,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。如:海军;空军;陆军;青年军;军仗(持兵器的仪仗护卫)
士兵
军皆殊死战。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明初实行卫所制度,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“军”。如:军众(士卒);军健(兵卒);军健(士兵);军牢(士兵,军卒);军班子弟(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);军丁(兵卒;士兵)
部队中的官兵。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。如:军分(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)
营房,军营。如:军壁(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);军垒(有营墙的军营);军阵(军营);军门(军营的门)
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。与府、州、监同属于路
奉化军节度。--宋·陆游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
今为宋江军。
唐于设兵戍守之地,设置“军”、“守捉”、“镇”、“戍”等。安史之乱后,内地也设“军”。如汴州设宣武军。“军”与“守捉”的将领称使;“镇”与“戍”的将领称镇将
阵地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--唐·高适《燕歌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