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<形>
(会意。金文,从心,从月,从二。“二”,表示天地。本义:永久,永恒)
同本义;
恒,常也。--《说文》
恒者,久也。--《易·序卦传》
恒,德之固也。--《易·系辞下传》
无恒安处。--《诗·小雅·小明》
以求其恒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又如:恒牙(恒齿。永久齿);恒风(持续吹佛的风);恒舞(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);恒制(长久不变的法则)
寻常;普通;
形貌奇伟,骨体不恒。--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
人恒状。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又如:恒态(常态);恒恣(经常的状态);恒情(常情);恒品(常类;常物);恒士(常人,平凡的人);恒常(正常的规律);恒医(普通的医生);恒言(常用的言语)
恒〈名〉
恒心,持之以恒的决心。如:有恒
规律;法则。如:恒式(常规;常法);恒典(常典;常制);恒例(常规,惯例);恒规(常规)
即恒山。古山名,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。五岳中的北岳
五岳:华、岱、恒、衡、嵩。--张华《博物志》
恒〈副〉
经常,常常
人恒过。--《孟子·告子下》
国恒亡。
恒答言见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又如:恒谈(常谈);恒常(常常;经常)
灼<动>
(形声。从火,勺声。本义:烧,灸)
同本义;;
灼,炙也。--《说文》
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。--《诗·节南山》笺
征丝灼之。--《史记·龟策传》
不可灼也。--《淮南子·泛论》
唐虞点灼而毁议。--《楚辞》
无若火始焰焰,厥攸灼叙,弗其绝。--《书·洛诰》
又如:灼艾(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);灼臂落发(烧炙手臂剃去头发。佛教徒表示自我忏悔的一种方式);灼火(燃火)
烫伤
泉源沸涌,浩气云浮,以腥物投之,俄倾即熟,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,不为灼也。--《水经注》
照亮,用光亮照明
皆仆掩门户。以烛灼之,惧有野犬留厨下。--徐珂《清稗类钞》
又如:灼灼(鲜明;明亮的样子);灼天(照亮天空);灼夜(照亮黑夜)
灼<形>
通“焯”。明亮,鲜明;
灼见三有俊心。--《书·立政》
又
我其克灼知厥若。
灼绣颈而衮背。--潘岳《射雉赋》
又如:灼灼辉辉(明亮炽盛);灼耀(明亮耀眼);灼如(昭明显赫的样子);灼粲(光辉灿烂);灼眼(明亮耀眼)
明光;透彻。如:灼知(明白了解);灼灼;灼戒(洞鉴);真知灼见
焦急x。如:灼急;灼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