蕴<动>
(形声。从艸,蕴声。本义:积聚,蓄藏)
同本义
蘊,积也。--《说文》
字亦作“蕴”。
蘊,聚也。--《广雅》
芟夷蘊崇之。--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
蓄而弗治将蘊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而以是相蕴。--《庄子·齐物论》
我心蕴结兮。--《诗·桧风·素冠》
蕴利生孽,姑使无蕴乎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年》
又如:蕴积(蕴藏;积聚);蕴哲(蓄藏智慧);蕴艺(藏蓄的才华)
包藏;包含
万物尽然,而以是相蕴。--《庄子》
蕴<名>
乱麻
里媪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,曰:“吾犬争肉相杀,请火治之。”--《韩诗外传》
佛教语意为荫覆。也译作“阴”,如佛经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藏为五阴,也作五蕴
蕴<形>
闷热。如:蕴隆(热气很盛);蕴暑(酷热)
深奥。如:蕴藉(隽永);蕴奥(精深的含义);蕴蕴(深厚的样子)
智<形>
(会意兼形声。从日,从知,知亦声。“知”的后起字。本义:聪明,智力强)同本义;
然后智生于忧患。--《荀子》引《孟子》
甚智其子。--《韩非子·说难》
不可谓智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智术浅短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少年智则国智。--清·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
又如:智赛隋何,机强陆贾(二人均为汉、楚时代智囊人物。意为聪明经顶,灵活异常);智数(才智;见识)
智<名>
智慧,智谋;
智,烛也。--《法言·脩身》
智,性也。--《韩非子·显学》
智者,心之府也。--《淮南子·俶真》
四时能变谓之智。--《管子》
凡人之智,能见已然,不能见将然。--贾谊《治安策》
又如:智着(智慧;知识);才智(智慧和才能);智刃(智慧之刃)
计谋;策略
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。--《淮南子·览冥》。注:“智故,巧诈也。”
又如:智计(计谋;智谋);智术(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、手段);智量(计策,计谋);智算(谋划,计算);智虑(智谋;谋划)
知识
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。知有所合谓之智。--《荀子》
智士。有智慧的人
语曰:“仁不轻绝,智不轻怨。”--《战国策》
又如:智地(智士集中之地)
春秋时晋国地名,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北
姓
智<动>
通“知”。知道,认识
狗犬不智其名也。--《墨子·经说下》
而不智也。--《墨子·号令》
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。--《管子·法法》。王念孙云:“智与知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