号<动>
(会意。从虎,从号。“号”亦兼表读音。“号”是“號”的古字,上面是“口”,下面代表声音,即号呼的意思。后繁化,变成“號”,现在简化为“号”。本义:大声喊叫)
同本义;
号,呼也。--《尔雅》
谁之永号?--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
公号庆郑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号呼而转徙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因大号,一墟皆惊。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阴风怒号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号泣载道。--《明史》
又如:号噪(呼叫,喧嚷);号踯(号叫跳顿);号佛(高声念佛)
哭而有言
号,痛声也。--《说文》
以哭有言者为号。--《颜氏家训·礼》
老聃死,秦失吊之,三号而出。--《庄子·养生主》
冬暖而儿号寒,年丰而妻啼饥。--韩愈《进学解》
先号咷而后笑。--《易·同人》
号呼达旦。--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号啕痛(歇后语:哭);号天搭地(大声哭叫);号天哭地(哭天抢地);号泣(大声哭泣)
动物引声长鸣,大风发出巨响
昆吾之山有兽焉,其音如号,--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
又如:寒号虫;号群(禽兽鸣号以求群类);号怒(怒号,指风声疾厉);北风怒号
号 <动>
扬言有多少多少
项羽兵四十万,号百万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又如:口喧佛号(大声念佛)
命令,发令
发枪之号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明诏大号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又如:号令
召唤;呼唤。如:号召
宣称,称号;
号之曰有巢氏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号之曰燧人氏。
号为军机四卿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号 <名>
名位;名称;称谓
号为张楚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赐号称王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又如:号位(称号和爵位;名号);号带(军旗。古代大将出征,旗上绣出主帅姓氏,叫号旗);号名(标志;称谓;位号);国号;年号
记号;标帜。如:号记(标记,记号);号箭(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)
别号。名、字以外的称谓
号曰醉翁。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自号刚峰。--《明史》
又如:号谥(谥号。古代帝王、贵族、大臣等死后将葬,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);号簿(犹今登记簿);号屏(雨师的别名)
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、暗号;;。如:号哨(表达信号的口哨);号炮(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);号火(用作信号的火光;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)
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。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。如:号件(挂过号的函件、电报等)
犹种,类。多为贬义。如:那号人
管乐器号角、号筒、军号等的简称;;。如:号筒;号头(号角的别称)
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。如:起床号,熄灯号
商店的代称
找了一家汇票号,是个日昇昌字号,汇了八百两,寄江南徐州家里去。--《老残游记》
号<量>
表示人数的单位。如:一百多号人
表示次序,常放在数目字之后。如:三十五号文件,车牌-10098号
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。如:八月五号
里<名>
(会意。从衣,里声。本义:衣服的里层)
同本义
裏,衣内也。--《说文》。衣外曰表。
襦在裏也。--《谷梁传·宣公九年》注
不罹于裏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
绿衣黄里。--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
又如:里衣(内衣,汗衫。指贴身的衣报);里外发烧(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)
内,中。与外相反
裏急暴痛。--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肉里之脉。--《素问·刺腰痛篇》
约定今夜放火,里应外合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里向(靠里边的;里面);里势(里面);里勾外连(内外勾结);里头大叔(里头,指宫内。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);里牵绵(指饮酒下肚时,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)
时候
妾身年少里,父母俱倾弃。--宋·佚名《张协状元》
附在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;位置;处所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哪”
我这里凭阑望,母亲那里倚门悲。--郑德辉《玉粲登楼》
又如:这里,那里;哪里;省里;县里
里〈名〉
(会意。从土,从田。从“田”,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。本义:里弄;街巷)
同本义;
里,居也。--《说文》
里,邑也。--《尔雅》。李注:“居之邑也。”
里尻也。--《广雅》
在野曰庐,在邑曰里。--《汉书·食货志》
于蹶之里。--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
赋里以人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廛也。”
以里听者,禄之以里。--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。注:“闾也。”
河洛为王之里。--左思《蜀都赋》。注:“居也。”
匪仁里其焉宅兮。--张衡《思玄赋》。注:“里宅皆居也。”
将仲子兮,无逾我里。--《诗·郑风·将仲子》
既行,及里门,门扃未发。--沈既济《任氏传》
又如:里门(乡里的门。古代聚族列里以居,里有里门);里闬(即里门,乡里);里闾(里门,乡里)
古代一种居民组织,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
八家为邻,三邻为朋,三朋为里。--《尚书大传》
古者七十二家为里。--《论语·譔考文》
一里八十户。--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
百家为里。--《管子·度地》
广三百步、长三百步为一里。--《韩诗外传》
择其贤民,使为里君。--《管子·小匡》
又如:里长(主管一里的人。古时五里为邻,五邻为里);里尹(里长,里中的长官。即里正);里正图董(乡长、里长一类的人物);里吏(即里尹、里正、里胥)
乡里;家乡;故乡;
三老、官属、豪长者、里父老皆会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黯耻为令,病归田里。--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--陶潜《归园田居》
割慈忍爱,离邦去里。--江淹《别赋》
又如:里籍(籍贯);里豪(乡里中豪强的人);里妪(乡村妇女);里门(故里;故乡)
量词。长度单位,
于三十里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又如:华里(市里的旧称);里数;里程;里堠(记里程的土堆)
通“理”。地理
通于沟渠,修堤防,树五谷,通于地里者也。--《说苑·臣术》
里〈动〉
居住
在壄曰庐,在邑曰里。--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
悠悠我里。--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军社之所里。--《周礼·夏官·量人》
里仁而美。--《论语·里仁》
又如:里布(古代的土地税。里,居也;布,钱也);里舍(私人住宅;同乡里人);里仁(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;与仁人为邻)
谓计算路程。如:里程碑(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)
通“理”。治理;;;
乃里西土之数。--《穆天子传》
里<形〉
通“悝”。忧伤;
悠悠我里,亦孔之痗。--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里〈语尾助词〉
同“哩”
正旦云梅香,你看奶奶做什么里?梅香云奶奶看经哩。--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