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<动>
(形声。从言,吾声。本义:谈论;议论;辩论)
同本义;;;;
语,论也。--《说文》
于时语语。--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。传:“论难曰语。”
旦日,卒中往往语。--《史记》
子不语:怪、力、乱、神。--《论语·述而》
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。--《庄子·秋水》
又如:语怪(谈论怪物);语冰(谈论冰);语议(言谈议论)
交谈,说话;;
语,言也。--《广雅》
语使能也。--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。注:“语,言也。”
又
既歌而语。
可与晤语。--《诗·陈风·东门之池》
笑语卒获。--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
尔将可与语大理矣。--《庄子·秋水》
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食不语,寝不言。--《论语·乡党》
乃向西北奋头,喃喃细语。--《北史》
又如:语涩(说话艰难,不流利);语薄言轻(语言轻薄;说话轻佻,不稳重);语吐珠玑(说话、语言像珠玑般优美);语不间歇;语冰(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、地所拘束,见识不广);语语(语其所当语。即说所该说的话)
鸟兽虫类鸣叫;;
君裙香暖金泥凤,画梁语燕惊残梦。--前蜀·牛峤《菩萨蛮》
又如:语风(在风中鸣叫);语燕(会说话的燕子);语鸟(会说话的鸟);语关关(形容鸟儿鸣叫之声)
语<名>
说的话;
张胜闻之,恐前语发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语曰:“唇亡则齿寒。”--《谷梁传·僖公二年》
齐君之语偷。--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
又如:语体诗(用口语写的诗);语话(话语;言语);土语(土话);评语(评论的话)
特指谚语、古语或成语;;;。如:语例(用语的惯例);口头语;熟语;韵语;妙语;俚语;豪语
词语
为人性僻躭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--唐·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
又如:语惊四座;语泄(密语外泄);语义(也称词义。指词语的意义);语妙天下(言语精妙,无人可及)
语言
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齐语也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又如:语支(语言学。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);语言文字(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);语简意赅(语言简练,意思完备);语学(研究言语、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)
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。如:目语;手语;灯语
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。如:主语;谓语;宾语、表语、状语
萌<名>
(形声。从艸,明声。本义:草木的芽)
同本义
萌,草芽也。--《说文》
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句,屈生者;芒而直曰萌。”
乃舍萌于四方。--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
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润,非无萌蘖之生焉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目注勾萌,以望其拆。--《聊斋志异·葛巾》
又如:萌甲(嫩芽,花木的芽苞)
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;开端
圣人见微而知萌。--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
又如:萌兆(预兆);萌象(事物的萌芽和征象);萌孽(祸端;邪恶)
通“民”、“氓”。人民
奸巧边萌。--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
轨谓高田之萌曰。--《管子·山国轨》
又如:萌人(乡民);萌俗(民俗);萌庶(萌隶。百姓);萌黎(人民,平民);萌隶(平民,人民)
通“甿”。农民
四鄙之萌人闻之。--《墨子·尚贤上》
萌<动>
草木发芽
草木萌动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又如:萌茁(草木发芽);萌动(开始发芽);萌发(发芽)
开始;产生;
知者见于未萌。--《商君书·更法》
亲法,则奸无所萌。--《韩非子·心度》
今日反情已萌,可速诛之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萌阳(新生的阳气。我国古代谓宇宙间有阴阳二气,阴主衰落,而阳主新生);萌达(发生滋长);萌通(萌发生长);萌起(开始;发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