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〈动〉
(形声。从心,咸声。本义:感动)
同本义。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
感,动人心也。--《说文》
感而遂通,天下之故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虞注:“动也。”
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羊子感其言,复还终业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又如:感格(感动,感化);感咽(受感动而悲伤,泣不成声);感涕(感动而涕泪俱下);感慕(感动而思慕);感悦(感动悦服);感人肺腑(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);感天动地(感动天地);感哽(感动得泣不成声)
感应,影响
又如:感制(感应制约);感会(感应会合);感验(应验);感变(感应变动)
感触;触动感慨
天地感而万物化生。--《易·成》
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也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感目(触目);感事(受外界事物的触动);感逆(触犯,冒犯);感悔(受到触动而悔改)
感谢;感激;
新妇谓府吏:“感君区区怀!”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感荷君子德,恍若乘朽栈。--韩愈《赠张籍》
远辱专人惠书,辅以药物,极济所乏,衰疾有赖矣,感刻,感刻。--宋·苏轼《与张元明书》
又如:感刻(深深感激);感荷(感谢,感佩);感篆(感激而铭记在心);感仰(感戴敬仰);感喜(感激喜悦);感颂(感激颂扬)
感慨,感伤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--唐·杜甫《春望》
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,则又令我怆然有感。--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又如:感忾(感叹。同“感慨”);感切(伤感凄切);感时(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);感悼(感伤哀悼,伤感);感恻(感伤悲痛)
思念
感物众而思深。--何晏《景福殿赋》。注:“犹思也。”
又如:感思(思念);感逝(感念往昔);感逝山阳(表示对亡友的哀念)
感染,感受。多用于疾病;
太夫人并无别症,偶感了些风寒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感风(谓中风;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,例以“感风”为辞);感疾(染病);感通(有感于此而通于彼)
迷惑
使人不能执一者,物感之也。--《吕氏春秋》
通“减”(楪溃????)。减损,减少;
其满为感,其虚为亡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感<名>
感触;情绪;意念。如:善感;伤感;百感交集;多愁善感;美感;预感;手感;颇有所感;读后感;杂感;观感
林〈名〉
(会意。从二木。表示树木丛生。本义:丛聚的树木或竹子)
同本义;;
林,平土有丛木曰林。--《说文》
野外谓之林。--《尔雅·释地》
有鹤在林。--《诗·小雅·白华》
每大林麓。--《周礼·地官·序官·林衡》。注:“竹木生平地曰林。”
山中丛木曰林。林,森也。--《释名》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。--晋·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蔽林间窥之。--《黔之驴》
又如:竹木林;山林(有山有树林的地方);深山老林;防护林;林落(树林,丛林);林浪(林琅、琳琅、林郎。丛林);林麓(森林与山脚);林泉(林木与泉石);林错(林中树木交错,形容众多)
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
富贵还乡国,光辉满旧林。--张说《和魏仆射还乡》
又如:林木(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);林下人(退隐之人。林,指退隐之地);林丘(指隐居的地方)
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,汇集处
士有此五者,然后可以托于世,而列于君子之林矣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又如:林府(事物众多之处);林薮(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)
郊外,野外。如:林坰(郊野。野外称林,林外称垌)
林业。如: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
姓
林〈形〉
众多的样子
林者,众也。万物成熟,种类众多也。--《白虎通》
惟人之初,总总而生,林林而群。--柳宗元《贞符》
又如:林戈(如林之多。极言其多);林立(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,形容数量很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