轶<动>
(形声。从车,失声。本义:超车)
同本义。引申为超越x
轶,车相出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车之后进突于前也。”
轶云雨于太半。--班固《西都赋》
轶,过也。--《广雅》
轶鸡于姑苏。--《淮南子·览冥》。注:“自后过前曰轶。”
超轶绝尘。--《庄子·徐无鬼》。成疏:“轶,过也。”
轶五帝之遐迹兮,蹑三皇之高踪。--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
又如:轶轨(超越);轶超;轶越(超越;超过);轶资(超越一般的资格)
突击;
惧其侵轶我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九年》
又如:轶犯(侵犯)
通“溢”。水满出
入于河,轶为荥。--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
通“佚”。散失
《书》缺有闲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--《史记·五帝本纪赞》
睹轶诗,可异焉。--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
又如:轶诗(指未编入“诗经”中的诗篇。也作“逸诗”);轶义(散失了的理论和主张)
轶<形>
超绝;;x。如:轶尘(超尘出俗);轶群(超群);轶俗(超脱习俗);轶致(超脱的情致)
通“逸”。安闲逸乐;。如:轶士(隐士);轶民(避世之人);轶态(飘逸的情态)
轶<名>
车轮辗地的痕迹;车辙
伏式结轶。--《史记》
结轶于道。--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
主者循轶之途也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冰<名>
(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上拱)形。《说文》:“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“水”变成。从“仌”从“水”的会意字,于是“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:水冻结而成的固体)
同本义
冰,水坚也。--《说文》
履霜坚冰至。--《易·坤》
迨冰未泮。--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
冰者,阴之盛而水滞者也。--《汉书·五行志》
冰,水为之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冰解而冻释。--《管子·五行》
公徒释甲,执冰而踞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
又如:冰扳(冰镇);冰麝(冰片与麝香);冰清水冷(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);冰前刮雪(喻雪上加霜之事);冰玉自信(自知冰清玉洁,并无苟且之事);冰轮(比喻月亮)
冰人,即媒人-;-。如:冰议(指嫁娶之事);冰语(媒人的话);冰斧(媒人);冰媒(媒人)
姓
冰<动>
结冰,冻结;
水始冰,地始冻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。如:把两瓶汽水冰一冰
使感到极冷
风月冰人别是乡。--杨万里《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》
又如:这水冰手
冰<形>
冷,凉。如:冰食(冷食);冰甃(指寒凉的水井);冰澈(寒凉清澈)
结晶成固体的,成结晶形的。如:冰糖
清白,晶莹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--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又如:冰操(廉洁的操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