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<动>
(形声。本义:放箭)
同本义
發,射发也。--《说文》
壹发五豝。--《诗·召南·驺虞》
发彼有的。--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
循声而发。--《礼记·射义》
矢四发。--《汉书·匈奴传》
其射,见敌急,非在数十步之内,度不中不发,发即应弦而倒。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暮见火而俱发。--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
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--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度不中而轻发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百发百中;发矢(射箭);发箭(射箭);发功(指射技)
出发;上路;
发,去也。--《广雅》
履我发兮。--《诗·齐风·东方之日》
朝发枉诸。--《楚辞·离骚·涉江》
顷之未发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卿与子敬、程公便前发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兰舟催发。--宋·柳永《雨霖铃》
又如:发足(起程,出发)发程(起程,上路;动身启程);发逐(出发追逐);发迈(出发远行)
打开;开启
成有子九岁,窥父不在,窃发盆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发日(公文的启封日期);发书(拆开诏书或书信)
征发;征调;
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。--《西门豹治邺》
又如:发召(征调);发调(征调);发徭(征派徭役)
发生;发出;;
使人发书于赵王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而大声发于水上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怀怒未发。--《战国策·魏策》
变遂发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发念(萌生念头);发意(产生某种意念);发兴(发生)
发布;宣告;
今王发政施仁,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遂发命,遽兴姜戎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又如:发政(发布政令)
抒发;发泄;
发狂吟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发其志士之悲哉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又如:发郁(发泄郁结在心头的烦闷);发忿(发泄愤恨的情绪);发挥(抒发)
派遣;
吾欲发兵,使公及桓楚将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二世元年四月,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孤当续发人众,多载资粮,为卿后援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发师(派遣军队、出兵);发导(派遣向导)
挖掘
于败石丛草处,探石发穴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发冢(掘墓);发硎(发掘整理);发揭(发掘,揭开)
花开放;
野芳发而幽香。--宋·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
又如:发秀(开花);发彩(指开花)
送出;交付。与“收”相对;发出;
发五十金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又如:发电报
因得到大量财富而兴旺;。如:暴发(突然发财得势)
发酵,膨胀()x。如:面发了;发一发干菜
卖出。如:发兑(批发;卖出);发脱(卖出;打发;除去)
繁育;生长;。如:发孚(发芽);发鲜(发芽);发荣滋长(草木繁茂的萌发生长)
施行;开始;。如:发头(开始;起头);发讲(开始讲解);发始(开始);发严(开始严阵待命)
阐发。如:发微(阐发微妙之处);发义(阐发义理);发题(阐发题意);发蕴(阐发奥秘之情)
显现;显露;;
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--《孟子·告子下》
凄凄切切,呼号奋发。--宋·欧阳修《秋声赋》
又如:发色(呈现色彩);发迷(显现迷惘的神情);发梦(显现梦境)
表现;。如:发华(表现出文彩);发威(显示威风);发藻(显示文采)
散发;发给;。如:发越(散发,播散);发辉(散发光辉)
举事;发难。如:发谪(举发;谴责);发衅(挑起争端);发举(兴起,举事)
倡始;提出;。如:发端
启发;开导。如:发悟(启发使领悟);发机(启发机杼。多指诗文的构思和布局)
提拔;举荐;。如:发困(举荐处于困境的人);发荐(发迹,被荐举)
传扬;张扬。如:发闻(传播;显扬;传扬名声);发德(使道德显扬)
揭露;暴露x;
又如:发奸(揭发坏人坏事);发潜(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);发举(揭发,检举)
点燃;燃烧起来;褺
同时发火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发爨(烧火做饭);发薪(点燃柴草)
疾病发作;。如:发脾寒(患疟疾病);发痧(患中暑或霍乱等急性病)
制作;拟定;。如:发天葩(比喻制作新奇的文章)
歌唱;表演;演奏;。如:发调(发出曲调);发猛(高亢清扬的乐声);发梁(歌声绕梁不绝)
感到;。如:发虚(饿得发慌);发软;发晕
行动。如:发止(行止;进退);发乔(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)
发源;发端;。如:发轸(比喻事物的起始、开端);发岁(一年起始)
发性,使性子;'。如:发业(发怒;作孽);发村(撒野;发脾气);发野(撒野;蛮不讲理)
流露感情;。如:发中(发自内心)
通“拨”。除去;错乱;;x
居干之道,菑栗不迤,则弓不发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
毋逝我梁,毋发我笱。--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
通“法”。效法,遵守x;;
法者不可不恒也,存亡治乱所从出,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,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。--《管子·任法》
发〈量>
在小武器打靶比赛中每个射手规定的发射次数。如:一次20发
计算子弹、炮弹的单位。如:一发炮弹
亭〈名〉
(象形。战国文字字形,其中“”象矗立的亭柱。小篆以为从高省,丁声。本义: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,供旅客停宿)
同本义。后指驿亭
亭,人所安定也。亭有楼。--《说文》
汉家因秦十里一亭。亭,留也。--《一切经音义经》
亭,停也,亦人所停集也。--《释名·释宫释》
为泗上亭长。--《汉书·高祖纪》
安阳城南有一亭,夜不可宿,宿辄杀人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何处是归程?长亭更短亭。--李白《菩萨蛮》
如:亭邮(驿站);亭民(驿亭附近的居民);亭寺(驿亭。寺,办公的官署);亭舍(驿亭的客舍);亭传(客栈);亭置(邮亭驿站);亭驿
亭子。有顶无墙,供休息用的建筑物,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
西蜀子云亭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常记溪亭日暮。--宋·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亭东自足下皆云漫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亭西有岱祠。
又如:亭榭(亭阁台榭);亭馆(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);亭槛(亭子的栏杆;亭子);亭院(造有凉亭、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);亭景(亭影);亭落(亭院;村落);亭彩(旧时办喜事扎的亭楼、铭旌)
古代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x
百步一亭,高垣丈四尺,厚四尺,为闺门两扇。--《墨子》
亭卒上楼扫除,见死妇,大惊,走白亭长。--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
又如:亭戍(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);亭吏(亭长);亭佐(亭长的副手);门亭(设于城门处的亭);亭卒(秦汉亭中的差役)
像亭子的小房子。
如:书亭;邮亭;亭场(卖盐的地方);亭子间
山梨
枇杷橪柿,亭柰厚朴。--《文选·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
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-
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。十亭一乡。--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
亭〈动〉
养育。
如:亭育(养育,培育);亭毒(养育;化育)
停止。同“停”
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减,皆以为潜行地下。--《汉书·西域传上》
又如:亭当(完毕,妥当);亭居(水静止的样子)
亭〈形〉
适中,均衡-。
如:亭匀(均匀,妥贴)
直。姿势挺立的或笔直。
如:亭立(直立;耸立);亭亭秀秀(身材修长,容貌、体态俊美);亭亭款款(身材修长、缓步走动的样子);亭亭植立(花木主干挺拔的);亭亭当当(妥当;合宜);亭亭袅袅(形容女子身材修长和体态轻盈)
正
鹤迹秋偏静,松阴午欲亭。--《和史宫赞》
又如:亭决(公平的判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