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<数>
(会意。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,是原始记数符号)
一加一的和
二,地之数也。从耦一,会意。古文又从弋。--《说文》
因二以济民行。--《易·系辞》。虞注:“谓乾与坤也。后世官书以贰为之,为防奸易。”
赐也闻一以知二。--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又如:二加四得六;总数为二;二府(大肠和小肠;二太爷);二形(男女两性);二难(指难兄难弟,即蔡、宋两御史);二仪(两仪。指天地、阴阳);二纪(二十四年。一纪为十二年);二氏(释教与道教);二军(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);二南(原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周南》与《召南》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);二星(银子二钱。星,秤杆上的记数点);二天(再嫁;嫁二夫)
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。如:一百二
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。如:八千二
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。如:四万二
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--唐·杜甫《石壕吏》
又如:二手(副手,二把手);二尹(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);二舍(二公子,二少爷。舍:舍人。原为官名,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);二甲(殿试的第二等);二门(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)
二<形>
两样;有区别。如:二屋里(另住一处。比喻说话岔了道);二价(异议)
不专一;不忠诚-;。如:有二心;二四(放肆,胡作非为);二三(三心二意)
宁<形>
(本作“寍”。从宀,从心,从皿。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。后世假“寧”为“寍”,“寧”行而“寍”废。今用“宁”字作“寧”简化字。“宁”,是“贮”的本字。本义:安宁,平安)
同本义
寍,安也。--《说文》。经传皆以寧为之。
三日康寧。--《书·洪范》
惟若寧侯。--《考工记·梓人》
归寧乃邦。--《仪礼·觐礼》
身欲寧。--《礼记·月令》
鸡狗不得宁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宁汝于斯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幸宁心哉。--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
又如:心神不宁;宁吉(安宁吉祥);宁息(安宁平静);宁和(安宁和平);宁泰(安宁太平);宁康(安宁康乐)
安定。如:宁一(安定统一);宁止(安乐);宁平(安定太平);宁昌(安定昌盛);宁居(安居);宁殷(安定富庶);宁晷(安定的时刻)
平静;宁静
正是猴性顽劣,再无一个宁时。--《西游记》
朕心绪不宁,教汝等且退,何故又来!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宁贴(妥贴,妥当);宁晏(平静;安定);宁俗(使民风宁静和睦);宁极(宁静至极之性);宁息(安宁;平静)
宁<动>
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;也泛指省亲'
归宁父母。--《诗·周南·葛覃》
又如:宁省(探望年长的亲属);宁亲(省亲);宁觐(返里省亲)
使安定。如:宁人(安定民众);宁内(安定国内);宁民(安民,使人民安定);宁神(安定其心神);宁家(使家庭安定);宁乱(平息灾祸战乱);宁亲(使父母安宁);宁边(使边境安定)
守父母之丧
前博士弟子父母死,予宁三年。--《汉书·哀帝纪》
又如:宁丧还家;宁告(古代官吏告假奔丧);宁考(亡父)
安心。如:宁奈(忍耐);宁耐(忍耐);宁心(安心;耐心);宁候(安心等待);宁业(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);宁意(使之安心)
返回,回
干连的人,尽数保放呆家。--《水浒传》
如:宁家(回家)
宁<名>
南京的别称。如:沪宁线
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x。如:陕甘宁边区
姓
有宁越、徐尚、苏秦、杜赫之属为之谋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宁<动>
贮藏;积聚。本作“宁”。后作“贮”
宁,办积物也。象形。--《说文》。按,与貯略同。
惠风伫芳于阳林,醴泉涌溜于阴渠。--《文选·孙绰·游天台山赋》。唐·李善注:“‘伫’与‘宁’同。”
久立。后作“佇、竚”,简化为“伫”
天子当宁而立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位宁有官司之典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
以人君门外有正朝,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。--江永《乡党图考》
又如:宁僚(同朝任职的官僚)
宁<名>
古代宫殿的门与屏之间
门屏之间谓之宁。--《尔雅》。李注:“正门内两塾间。”孙注:“门内屏外君视朝所宁立处也。”
天子当宁而立,诸公东面,诸侯西面,曰朝。--《礼记》
又如:宁位(帝王视朝时所居之位)